第1112章 道路
聪明有聪明的好处,笨人有笨人的好处。总有地方需要各自的角色。
但夹在中间的人,一般的时候就只能作为炮灰了。
人与人之间,不能很清高、很傲慢,要有正常的交流表达。但是某些事情,可以说,不能去做。
比如对出家人来说,他要持戒,但他妈妈不是佛教徒,妈妈会对儿子说,你持什么戒,哪个戒律都是害人的,你应该怎么怎么样。
出家人肯定不能跟他妈妈争辩,说“你不懂”,而是要哄一哄妈妈:“妈,您说得对。站在您的角度看,您说得很有道理。我会好好去做,好好照顾自己。”说一句模棱两可的话,安抚一下妈妈。话虽这样说,但是出家人不能像其母亲希望的那样去做违反戒律的事情。
这个就叫随顺众生——“有的事可说不可做”。不然的话,这个出家人就变成了一个很清高、很傲慢,与这个世间格格不入的人。
对世间人来说,也是这样。以曾国藩为例,他早年的时候,在官场里,铁骨铮铮,刚正不阿,把人都给得罪了,但他觉得自己是对的,结果发现处处碰壁。于是,他开始反思。他发现自己的世界观并没有错,但是在做事情的时候,没有兼顾到圆融的一面。比如,在官场肯定会有一些官话必须要讲,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礼仪;如果连官话都不讲,很多事就做不下去,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
曾国藩认为,身处某种特定的环境,说一些应景的话,实际上并没什么关系。但是要做的时候,做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式去做,就需要圆融,而不是机械教条地去做。
再比如说,夫妻之间在吵架的时候,太太说,你看你就没有给我买过什么什么,种种的条件都没有。另一方要听得懂她说的这句话,其真正意思并不是真的想要什么东西,太太只是抱怨一下。丈夫这时千万不要说“你就不配有”,也不能说“我就不给你买”“人家都没有,你凭什么要”之类的话,应该说:“好好好,你确实应该得到这些,是应该给你买的,但是咱们钱不是很紧嘛,等将来我们条件好了,可以再去买,分一下轻重缓急嘛。”夫妻之间的沟通,不能生硬地用一刀切的方式来表达。随顺一下对方,不一定真的要那么去做。
如果孩子生气了,跟父母说:“我就不上学了。”这时,你千万不能说:“你就要上学,不上学我就打死你。”你可以耐心地跟孩子讲:“那你要不上学,你想去哪里?你想干嘛呀?说说看,让我也想想是不是可行。”孩子可能会讲一些“我要去xxx”之类的话。此时,父母要先随顺孩子,鼓励支持,然后再想一些办法,慢慢打消他的一些不当念头.
没有做成的事儿,一定不能先说出来。咬紧牙关,至少做到七八成了,没有问题了,因缘成熟了,才可以告诉别人。
世间有很多人认为,“我就是个大嘴巴,在这个事儿还没做成之前,可以先说出来,让大家高兴高兴”。但对佛门来讲,做事情就是要脚踏实地,不能来虚的。你要做一件事情,只有在做成以后,或者十拿九稳了,这个时候有一个缘起,就可以说了。
比如,没有把第二天所有的事考虑周全,就通知谁谁谁说明天你来一趟。人家不看僧面看佛面,来了,但其实我没安排好时间,被别的事耽误了,抽不出空见别人,让人家白跑了一趟。
事没有做好、做完,就事先公布出去,这就很不好。因为一句话,可能调动很多人力物力在运作,最后运作完了,没有达到效果,会令众人大失所望。小则大家认为你是一个叫“狼来了的孩子”,讲话失信;大则自己要背因果,这是佛教的理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