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5章
像张虎朋友的村子,这种一开始供奉的土地庙,后来改建或者扩建成土地庙的事情,其实并不罕见,也谈不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这种土地神由历史人物或者出名的传说人物担任的情况,是很早就有了。
土地庙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重要场所,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
早期的土地神带有土地崇拜的色采,具有农业神和保护神的双重职能,受到从帝王到平民的崇祀。
在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了对土地的祭祀。周朝以后,人们称土地神为“社神”,又通俗地叫作“土地爷”、“土地公公”。
土地神的历史悠久,牵扯到“社,祭土。”的社日一系列祭祀活动,而社日活动在汉、唐、宋最鼎盛,在此之后就逐渐衰落,很多地方只敬土地神,而没有社日了。
土地神的历史原型人物据传是周朝官吏张福德,生于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为官廉正,勤政爱民,至周穆王三年辞世,享年一百零二岁。
据传,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他,不久由贫转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取其本名,尊为“福德正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神多由有功于当地的历史人物充任。
如南朝沈约将父亲的墓地捐给了普静寺,寺僧们就尊沈约为土地神。
宋代以后,土地神(俗称土地公公、土地爷爷)信仰盛行,几乎村村有土地庙,住宅、园林、寺庙、山岳也各有自己的土地神。
但这时土地神已成为城隍神的下属,它的守护神职能转给了城隍神,农业神职能也不明显,只是一个有着明确辖区、职能有限的小神。
由于官卑职微,神威不大,土地神的形象也就很一般化。多数土地庙都塑一个须发皆白、和蔼可亲的老翁形象,而且还给他配上一个对偶神,称土地奶奶或土地婆。
也有一些地方仍将历史人物作为土地神,而民间也有某人死后被天帝任命为某处土地神的传说。
明清以后,民间又多以名人作为各方土地。如:三国时期的蒋子文。又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为唐代大文人韩愈。杭州一带,则奉岳飞为土地神。
各地风俗不一样,还有很多历史名人,曾作为地方的土地神供奉。
土地神在中国民间有多种称法,如:土正、福德正神、土地公公、土地公、土地爷、社神、土伯等,其庙宇则称为:土地庙、土地祠、伯公庙、福德正神庙等。
据说,大约从南宋开始,民间觉得一个土地神太寂寞了,于是给土地神配了伴侣,称为土地婆婆。
在湖南的湘西南地区,苗侗瑶群中,还给土地神配了一个小老婆,这样,土地公公就有了两个老婆,神灵被民间世俗化,与人类无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