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而咱们两家原来就是世交,有多少错,也都是你祖母和母亲担待着。”才说到景珣,倒正好他母亲过来了。
“还说呢,好不容易回来一次,在松鹤堂里打了个转就去了翠萼楼,怕我留你似的。”
太夫人如今说起常氏,已经是丝毫不留情面了。
见气氛有些尴尬,海柔就跟太夫人撒娇,“姑姑好容易来一次,我也好容易回来一次,祖母怎么这样偏心,只叫了五妹妹过来,却不叫上我。”
瑜娘也没有再忍:“郡王妃这话,可是在说我?我出身将门,是会骑马射箭,舞刀弄棍不错,可我的针黹女红,也并不比出身书香门第的女子差。”
瑜娘就笑道:“太夫人说的哪里的话,嫂子很好,家里人都喜欢她。”
瑜娘便道:“我奇怪的正是这件事。”
海柔现了些迷惑之色,不过她也并没有问。只是拿起茶壶,殷勤地替沛柔和瑜娘都再倒了杯茶。
“知道了,我换身衣服就过去。”
她的眼神若有似无地在瑜娘身上停留了一下,而后继续道:“娘,您见的姑娘家多,眼光最好。”
又过了片刻,才道:“可他要自己喜欢,也该喜欢个像样的才是。女孩子家,成日骑马射箭,舞刀弄棍的像什么样子。”
海柔如今已经将青丝挽起,做妇人打扮了。
一进了松鹤堂,只觉得气氛有些肃穆,三个小娘子就敛容一起给太夫人和永宁郡王妃问了好。
海柔就要拧她的嘴,又要挠她痒痒,两个人就在屋里闹开了。只是瑜娘仍文静地坐在桌边,想着自己的心事。
太夫人却没有留情,“你看了好,也得珣哥儿自己喜欢才行。”
要么永宁郡王府与柯家的婚事不成,要么也是她赢了。
这些年少见永宁郡王妃,可每次见她,沛柔总觉得她和常氏越来越像,说话越来越刻薄没有重点,不讨人喜欢。
“这些年你与他的关系本就不好,难道也要如常氏一般,为了儿女亲事,和亲子反目成仇吗?”
自从上次听了刘萦的话,沛柔就怀疑上了永宁郡王府里的许侧妃和她的儿子景珅。
可永宁郡王妃大约是第一次听太夫人跟自己这样说话,一时间就有些下不来台。
两个小娘子不免就又闹了一阵。
而后沛柔给郡王妃介绍:“这位是万靖遂万将军的独女,也是三姐夫的亲妹妹,如今与咱们家也是亲戚了。”
海柔就点了点头,“或许世子是真想让你看看他的决心,才不要身份不要特权,一心报国去的,瑜娘,你不要太担心了。”
太夫人就点点头,“那就好,我就怕她脾气大,有时候得罪了人也不知道。”
“我曾写信问过我祖父有关世子的事情,可前日我收到回信,居然和街市上的流言一样,我祖父说并没有见到世子。”
沛柔拿起茶盏,“西北有数百里之遥,有些举国上下共知的军报,有些百姓尚且不了解,倒是这样关心一个郡王的世子。”
“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有福气,得一个出身名门,大家闺秀的儿媳妇。最好是书香门第出身,规矩最好,让我也享一享做婆婆的福。”
海柔就嘻嘻地笑,装作要对她上下其手,“你小时候洗澡我都见过,现在倒害羞起来。快过来让姐姐看看,你如今长得怎么样了。”
郡王妃是景珣的母亲,她知道的消息会更多些也说不准。
“景家的天下是马背上得来的不错,难道景家的男子就个个都骁勇善战了不成?”
“还逼着珣哥儿上了战场,害的我天天不能安眠。这样的儿媳,我可不愿要。”
永宁郡王妃便开了口,“海丫头小时候啊,那叫一个难伺候,如今也成了人妇了。将来可要好好孝顺婆家的长辈,别和小时候一样任性。”
“不过他已经在留心细查了,或许世子是隐姓埋名投军的也不一定。”
“前几年曾一起在香山别院中住过,不知道姑姑还记不记得。”
“如今不叫你,你倒是也肯来了。粘你五妹妹粘的也太紧了些。”
瑜娘就再行一礼,“谢过郡王妃夸奖。”语气也很冷淡。
“珣哥儿难得有大志向,在西北建功立业,我们是做亲戚的,见他改了从前的坏毛病,心里只有为他高兴的。”
“您是他的母亲,还在这里一个劲地扯他的后腿。”
“够了。”太夫人将手中的茶盏重重地放在了罗汉床上的木机上。
“珣哥儿人都还在边疆,吵这些有什么意思。效娘,你是珣哥儿的母亲,你要替他定什么亲事,自然都是你和你丈夫的事。”
“只是我奉劝你一句,常氏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该怎么办,你自己好好掂量掂量。”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