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听了yu言又止,周皇帝温和道:“父皇知道你担心什么,是怕了陆天风反叛。”太子脸se微变,道:“父皇所言的争不过,指的是河湟的军心向背。”

太子听了点头,周皇帝看了太子,道:“煕训,你六弟宅心仁厚,他不会与你做对的,如今大周的功臣隐患深重,你需要了至亲之人握有重兵辅佐。”

“父皇要让熙谨,去职任了京兆府留守?”太子吃惊道。

太子点头,道:“儿臣明白了。”

周皇帝点头,道:“熙训,驻扎在河湟的三万禁军,那是曾经在会州与陆天风战斗过的,陆天风这个人,非常擅于笼络军心,尤其三万军力驻扎河湟之后,虽然是你六弟下令支援给养了河湟禁军,但用的却是会州的仓储,所以三万禁军对陆天风会有了感激之心。”

“父皇若是让陆天风的军力驻扎了京兆府,只怕也是祸患。”太子担忧道。

“父皇,儿臣觉得,就算给养困难,也不宜让了陆天风接管,据儿臣所知,六弟在会州时,已然对河湟做了支援给养,只要挺过了冬chun,河湟应该可以获得一定的自给。”太子说了自己的见解。

周皇帝淡笑道:“熙训,父皇告诉你,如果你争不过时,要知道退让的保留实力,而不能缺乏变通的去折损实力。”

太子一怔,点头道:“儿臣听过,话义就是朝廷的法令,对边远之地的影响,不及了当地的官霸,其实儿臣认为,陆天风就是那种官霸。”

太子明白点头,周皇帝又道:“驻扎河湟的三万禁军,原本就是驻扎在京兆府的军力,朕再让他们回去了京兆府,军心自然就亲近了朝廷,所以河湟只能让陆天风接管,让陆天风收拾河湟的残局,为大周抵御吐蕃。”

太子明白点头,周皇帝又道:“另外朕很需要西宁的三万禁军回驻京兆府,西宁的三万禁军经过了陆天风和你六弟的影响,已然不是原来的禁军本质。”

“朕会调动了赵匡义,让赵匡义也去了江南,所以赵匡义若是不想失去汉水一带的势力,就有可能起兵反叛,朕调西宁的禁军回驻京兆府,也是为了防患未然。”周皇帝回答。

太子点头,但又道:“父皇,西宁军力的禁军将官,只怕也会有亲近赵氏的。”

“目前,需要陆天风的军力制衡,所以就得大胆的去利用,若是顾虑重重,那反而会顾此失彼,错失良机,你应该考虑的是,假如赵匡义起兵,京兆府还能够守住吗?与其让赵匡义轻易得手,不如冒危的借力守城。”周皇帝说道。

“朕只信三成,密折之言,明显有猜想在内,不过前ri有江南降臣,密告陆天风投降了晋国,被封了吴王,所以朕能够信了一半,因常州自古是吴地,而晋主能够封陆天风为王尊,可能就是因为陆天风据有着常州,或者陆天风在常州拥有du li的重兵。”周皇帝说道。

“儿臣明白的,不会猜忌了熙谨。”太子回答道。

“陆天风不会第一个反叛的,他若是想反叛,就不会来了开封府,如果陆天风反叛,他会失去了河西根本,如今的他,最需要的是河西安治。”周皇帝说道。

“肯定会有,所以朕还会调了会州的两万军也去京兆府,会州的两万军力,是陆天风的军力,可以制衡了可能存在的兵变。”周皇帝说道。

周皇帝摇头,温和道:“熙训,天高皇帝远这句话,你应该是听过的。”

“煕训,此事你会如何处置?”周皇帝问道。

太子想了一下,道:“儿臣认为,应该当成了不知,暂时不予理会。”

周皇帝点头,道:“如果陆天风据有常州为真,他不会帮助了大周进取江南,另外朕也不想陆天风在江南的势力,为赵匡胤所用。”

太子点头,却又问道:“若是赵匡胤进袭了常州呢?”

周皇帝微笑道:“你不是说了吗,应该当成了不知。”

太子明白点头,由于周皇帝的直白教诲,太子已然完全视了赵氏兄弟为内患,而太子对于陆天风的崛起,也是深为惮忌,潜意识里觉得,陆天风似乎才是最大的祸患。跪求分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