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宣了赵卿前来,是想说说话,了解一些江南的事情。”周皇帝平和道。周皇帝点头,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陆天风的不反叛,就能够牵制了其它的不臣,形成了一种制衡。”

太子点头,周皇帝喝了口茶,又平和道:“让陆天风接管河湟,还有一个作用是能够尽快恢复了河湟的民生,河湟边远,很难迁民去了河湟,而陆天风自河湟夺走了大量的人口,却是能够回流了河湟。”

太子点头,道:“父皇的意思,是不能让陆天风有了陷入危机的感觉。”

“父皇,陆天风若是在常州拥有势力,那他日后会不会东西呼应的造反。”太子又问道。

“肯定会有人口回流的,陆天风既然接管了河湟,他就不会任由了河湟荒芜。”周皇帝平和道,语义很是肯定。

最+近+章节+在6=9=书=吧阅读!

“谢陛下。”赵子涵恭应后起身,有个班直进来,搬椅子放在赵子涵身后,之后就走开的三步,留在了暖亭里守立。

周皇帝听了皱眉,赵子涵又继续道:“后来陆天风率军去茅山剿匪,也是胆大妄为的抄没官宦大户,又临阵斩杀了句容县尉,后来去了常州参战,也是胆大妄为的兵夺常州晋陵县城,为抢粮杀了常州萧氏很多人,又气死了常州刺史。”

赵子涵脸色微变,恭敬道:“陛下,臣与陆大将军没有关系的,与陆天风有关系的是臣在石埭县的族兄,臣的族兄在世时,曾经是石埭县丞。”

太子无语,周皇帝看了儿子一眼,内心微微叹息,他察觉了太子儿子的心态,是缺少了与陆天风争锋的信心,陆天风的年轻,使得太子有了同龄的比较,另外陆天风明目张胆的自治河西不臣,也显得了陆天风比赵匡胤更是祸患,但周皇帝却是明白,陆天风是拿刀虎视的祸患,而赵匡胤和一些军臣,已然是刀尖暗刺入了大周心腹。

“只怕陆天风未必会让了人口回流。”太子置疑道。

周皇帝看了太子,道:“治国之道,你不能指望了对手变弱,而是要让自己变的更强,朝廷强势,地方自然就能够臣服,河湟之地毕竟是朝廷任职了治政官员,若是河湟步入了丰收,那就是朝廷在给养了河湟军力,河湟产出富余也能够归属朝廷调用,另外对于朝廷而言,河西的人口回流了河湟,是好事。”

“臣的看法是,陆天风是个很守信义的人,陆天风从石埭县去入江宁,原由之一是押送族兄给臣的礼物,那是一盒价值数万银子的珠宝,但当时珠宝是由一名奴妾秘藏的,不想途中遇匪,奴妾被杀,陆天风发现了珠宝后,也是给臣送去了府上,只是那时候臣没有见到陆天风,事后也没有放在了心上。”赵子涵说道。

周皇帝点头,道:“明日你参与政事堂的议政,要多听少言。”

“你说的是有那种可能,不过若是陆天风自己造反,他未必会动用了常州军力,常州军力若是渡江进袭江淮,一是成了孤军深入,二是常州会空虚,因此陆天风若是造反,他只会在西部进军,西部进军能够了进退自如,一旦失利,可以退守河西,除非陆天风兵临了开封府,他才会自常州进袭江淮,因为那时的江淮,必然是空虚。”周皇帝温和指点了太子的战略所想。

周皇帝摇头,道:“陆天风也许会接受,但也会埋下了陆天风背叛的隐患,那么做,会迫的陆天风先发制人的反叛,而不是求得相安的观望。”

父子又转为了治政的探讨,说话中,班直在外禀报,工部员外郎赵子涵来见,周皇帝吩咐让进来。

“赵卿免礼,来人,看座。”周皇帝说话道。

周皇帝点头,问道:“听说陆天风在常州实施了什么官押银契,你清楚吗?”

“官押银契臣是清楚的,那是一种将常州田地变成一种赏功银契,发给了越国降卒,田地本契却在陆天风的手里,所以越国的降卒只能依附陆天风。”赵子涵做了回答。

“这么说,陆天风在常州曾经很有势力。”周皇帝平和道。

“是曾经很有势力,所以清河郡公才想削夺了陆天风在常州的势力,只是不想,常州的张氏却是策反了陆天风的中府勇,继而兵袭了进入常州的三万京口军,之后占据了整个的常州。”赵子涵恭敬回答。

周皇帝点头,道:“朕却是有些累了,改日再与卿叙话。”

“是,臣告退。”赵子涵起身恭敬辞礼,班直上前搬开椅子,与赵员外郎一起出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