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绍上岸,转乘马车,直向金阳府而去。

“百年前,清河黄山,两县大治,生民百万之眾。”

“这些年虽有衰落,大量人口向其他县地转移流失,但仍有数十万生民,乃是那宋氏的根基所在。”

“而另一边,李氏也在那李慕白的带领下,將安平县与周边之地化为李氏根基,更有根深金阳之意。”

“殿下想要实控金阳,这宋李两家必须打压。”

“这两家仗那神判庙之势,这些年在金阳府横行无忌,各大世家多有怨言,打掉他们,即可收世家之心,又可掌地方之权,让金阳府地把握在殿下手中。”

“只是这两家背后,有那神判庙撑持,信仰根深蒂固,殿下如今又无权柄,不可直接除去此神,想要成事只能借佛门之力。”

“不过也好,两虎相爭,必有一伤,让他们彼此消耗,殿下才好坐收渔利,將这金阳府掌控在手。”

“先去那神判庙,看其底细如何!”

崔绍心中定计,马车一路急行,终在数日之后,进入了安平县。

“大人,到了!”

赶车的护卫出声,崔绍隨之揭开车帘,只见前方一座幽幽古剎威严而立,正是昔日的红莲寺,如今的神判庙。

青阶之上,香客来往,不说人山人海,也是熙熙攘攘,使得庙中香火鼎盛,远在山下都可见青烟,直上云霄。

“你等在此等候。”

崔绍眼神一凝,留下一眾护卫,只带亲隨小廝上山。

踏著青阶,来到山前,便见一座门楼高立,楼上高掛一匾,正是神判庙三字。

而在楼下,山门之中,又见一尊神像,乃是一名赤面髯须,身披金甲,外罩红袍的三眼神人。

他左执金印,右举金鞭,眉心之中竖瞳圆瞪,威怒立於山前,上山入庙的香客见其都做一拜,並奉上香火,插在前方的香炉之中。

崔绍与其目光一对,只见此像炯炯有神,榭栩如生,好似真人在场一般,顿时心头一惊,忙將目光转移,拦住过路的一名香客:“敢问老丈,此尊神是—”

那名老者警了他一眼:“你外地来的吧,连武灵官都不认识?”

“武灵官?”

崔绍眼神一凝。

“对啊!”

老者点了点头,为他介绍起来:“这武灵官是神判爷的镇山护法大將,他有第三只眼,专看人间善恶,平常护卫於神判爷身边,但有时也会出游外界,巡查阴阳,捉拿恶鬼妖魔,保四方平安”

“武灵官?”

崔绍喃喃一声,隨即脑中惊觉:“宋武!?”

“你这人,怎可直呼武灵官名讳?”

那名老者惊异看他。

“是在下唐突了。”

崔绍也回过神来,隨后应付了一句。

老者见此,也不再多言,看了他一眼便入庙上香去了。

留下崔绍,立於山前,望著那尊神像,片刻才迈步上山。

宋武!

此人名声,在金陵州府之內也有传扬,乃是宋氏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江南武林的泰山北斗,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黄山书院敬仰供奉的武道先贤,更是这神判庙的护法镇山大將。

此人生前,便是宋氏武功魁首,以清河县尉之身为宋氏打下了发展根基,年近百岁之时,更在红莲寺一战中杀身成仁,力毙两大罡气宗师,名震江南武林。

崔绍乃是朝堂中人,对这江湖之事並不感兴趣,但如此还是听过这宋武的声名事跡,可见其声名之盛。

有此声名,信念匯聚,死后必定成神,甚至位格还不低,足可比擬儒门大儒。

“话虽如此,但將其置於山门之前,第一个受享香火,如此分润信仰,哪怕是嫡血亲子,也做得太过了吧?”

“是那宋襄爱子过甚,还是他根本不在意这点香火?”

“....”

崔绍心中思绪纷转,但面上却不动声色,带著小廝登上庙门。

庙宇之中,香火更甚,崔绍目光扫动,隨即锁定了那判官殿。

来到殿中,只见一尊神像居中,乃是一名乌纱红袍,髯道劲的中年神人,左右还有诸多文武从属,以及力士宫娥,金童玉女,齐聚一堂,共享香火。

“金阳府罚恶司功曹通判一—宋襄!”

崔绍眼神一凝,注视当中那尊神人塑像,只见其不怒自威,与山门前那武灵官相比內敛许多,但更显威严,更有一股尊贵之气,哪怕左右从属眾多,也无一人能喧宾夺主,反而如眾星捧月一般,衬托之下更显尊主威仪。

“这等气度.”

崔绍眉头一皱,心中顿起异样,但异样在何处又难以言说。

不觉之间,目光一转,又见奇异。

只见神人诸像之后,左右石壁之上,绘有诸多壁画,此刻还有一名中年,文士模样,放荡不羈,一手提壶,一手提笔,正在角落的一面墙上挥毫泼墨,绘製一副崭新的壁画。

崔绍观望了一阵,隨后竟鬼使神差的走上前去,来到了那名中年文士身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武侠修真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