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说道:“您放心,我还不想死呢,这次保证好好照顾自己。”

拿到任命书之后,常遇春就火急火燎的出发了。

马钰等人一直将他送到码头江边,直到他乘坐的船消失才返回。

看着担忧的常妃等人,马钰又安抚了一下大家。

好不容易出了一趟城,大家并没有着急回去,而是在城外转了一圈。

还特意跑到难民营查看情况。

朱标介绍道:“北方已经平定,朝廷开始往中原迁徙百姓。”

“难民大部分都已经被送去了北方安置,应天的压力小了许多。”

看着空荡荡的难民营,马钰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朝廷准备怎么迁徙百姓,有计划了吗?”

这里也没有外人,朱标就说道:

“从南方往北迁徙,先迁一部分无地少地的百姓过去,然后再迁大户。”

马钰点点头,忽然问道:“都城放在哪,确定了吗?”

常茂、朱樉等人也都看了过来。

朱标倒也没有隐瞒,说道:“你不问我也正想与你商量,你觉得安阳如何?”

马钰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从宝鼎被挖出来那天开始,他就猜到国都很有可能会放在那里。

“我觉得挺好的,地处河南、山东、北平、山西四省交界,乃中原腹心之地。”

“西有太行山做屏障,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可减轻京城的漕运压力。”

“有洹河、漳河提供水源和航运能力,船只可直通黄河和大运河。”

“且地势较高,既能享受到黄河带来的便利,又不用担心其泛滥。”

“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洛阳和长安那样的天险拱卫,必须要构建坚固的城池。”

朱标笑道:“前年在牢里你曾经说过,天下没有十全十美之地。”

“安阳除了天险不多之外,其余条件都远超其它各地,已经是最适合做京畿的地方了。”

马钰也笑道:“哈哈,我自己都忘了曾经说过这话了。”

“不过,朝廷现在正在营建凤阳皇宫,还有余力另建一座皇城吗?”

提起凤阳皇宫,朱标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目光朝常茂等人看了一眼。

常妃秒懂他的意思,站出来说道:

“那边是什么,你们陪我一起去看看吧。”

几人自然都知道有不方便自己听的话,都跟了过去。

只剩下朱标、马钰、朱樉三人。

朱标这才说道:“凤阳皇宫那里出问题了。”

马钰心中一动,莫非是贪腐的事情被查出来了?

脸上故作疑惑的道:“出什么事情了?”

朱标说道:“让二弟和你说吧,他最清楚不过了。”

朱樉当即就将情况给解释了一遍。

正如原本史书上所写的那般,凤阳皇宫营建除了贪腐窝案。

被征辟的民夫、工匠受到了欺凌。

“最严重的是,他们竟然将发放给民夫、工匠的口粮全部克扣。”

“百姓不光要干活,还要自己出钱买吃的。”

这事儿,还是锦衣卫在民间调查财税问题,意外从一个民夫家里得知了消息。

然后顺藤摸瓜查到了凤阳皇宫贪腐案。

“当时部分受不了的百姓,已经有了暴动迹象。”

“那些贪官污吏不但不知道安抚,竟然还想强压。”

“如果不是我发现的早,恐怕已经发生民变了。”

说到这里,朱樉脸上一片杀意,朱标眼神也是杀意盎然。

大明才刚刚建立三年,就差点逼的百姓造反,他们如何能不愤怒。

即便早就从史书上知道了此事,但亲耳听到百姓的惨状,马钰也依然非常愤怒:

“陛下准备如何处置此事?”

朱标克制住怒气,说道:“李相近来身体欠佳,想要辞去相位安心修养。”

“我爹准备让他去凤阳督查此事。”

“等事情查清,就先把凤阳的工程停掉,将人力抽调到安阳去营建新城。”

李善长生病这事儿马钰也听说过,并不是装病急流勇退。

他没有这个觉悟。

他是真的生病了,不过并不是什么急病,而是战乱年代留下的一些老毛病。

年龄大了就开始集中爆发。

医生给他的建议就是,静养调理。

李善长还是很惜命的,已经做好辞职准备,等新丞相选出来他就可以退居幕后了。

朱元璋让他去查凤阳皇城贪腐案,倒也算是个不错的安排。

以他的身份地位,查个贪腐还不是手到擒来。

然而熟知历史的马钰却忍不住苦笑起来。

让李善长过去,那真的是让贼去捉贼了。

想到这里,他叹了一声道:“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现在主持凤阳皇城营建的,是谁的人?”

“这些人贪腐的那么严重,朝廷却一点风声都没有听到。”

“如果没有人给他们打掩护,你们觉得可能吗?”

朱樉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说道:“我早就觉得此事有鬼,看来果然如此。”

朱标眉头紧皱,说道:“你是说李相?不可能吧,他图什么?”

马钰叹道:“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你想一想,刘中丞(刘伯温)是怎么和李相决裂的。”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道:“当然,我也只是猜测,具体如何还要查过之后才知道。”

朱标脸色凝重起来:“如果真如你所说,此事确实不能让李相前去。”

“回去我就将此事告诉我爹,让他另外任命一人前去。”

马钰没有再说什么,希望这一世凤阳贪腐案能早点完结。

前世朱元璋察觉凤阳那边有问题,就让赋闲在家的李善长前去调查。

结果可想而知,李善长抓了几个小虾米顶罪,真正的大老鼠都被保了下来。

朱元璋并不知道自己最信任的人,和他并不是一条心。

还表彰李善长干的好,并让他负责凤阳皇宫营建。

一直到洪武八年,民夫工匠们实在受不了开始集体罢工,此事才彻底曝光。

朱元璋这时候也明白过来,李善长才是凤阳贪腐的保护伞。

但因为顾念旧情,就替他洗脱了罪名,让他全身而退。

当时朱元璋大概率是觉得,李善长都已经六十多了,且身体一直都不太好。

留他一命还能顾全君臣情义。

哪知道李善长老而弥坚,身体越来越好,一直活到七十多岁都没有死的迹象。

想必朱元璋也很后悔,为啥没有趁着凤阳皇城窝案爆发的时候,就顺手将他给收拾了。

结果自己还落了个屠杀功臣的骂名。

不过马钰并没有劝说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打算,他要真敢这么干了,恐怕功臣集团秒秒钟和他决裂。

就连朱元璋,也会怀疑他的用心。

点出可疑的地方就足够了,剩下的交给朱元璋自己去决定。

——

乾清宫。

听到朱标的汇报,朱元璋的脸色变得异常阴沉。

之前他只是没有往那方面怀疑,这会儿经过提醒,他如何能意识不到问题所在。

仔细回想一下,凤阳皇城的营造官吏很多都是李善长举荐的。

大部分官吏,都能和他扯上关系。

他又怎么可能对此事毫无所知?

关键是,李善长有前科。

之前就因为包庇犯罪的下属,和刘伯温决裂。

越想,朱元璋就越觉得这个推测八九不离十。

一想到李善长竟然欺骗自己,他内心就升起一股火焰。

不过最终,他还是将怒气压了下去,说道:

“标儿你多虑了,百室的为人咱知道,虽然小节有瑕疵,但大节向来没有问题。”

“此事定然与他无关。”

朱标心下叹息,父亲还是顾念旧情啊。

他自然不会硬着头皮和父亲对着干,于是顺着说道:

“我也是这般想的,李相乃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岂会做出此等贪赃枉法之事。”

对儿子的态度,朱元璋很是满意,不过他也知道再让李善长过去已经不现实,就说道:

“但你的顾虑也不无道理,正所谓瓜田李下。”

“凤阳皇城营造的官吏,多与百室有关系,再让他过去调查,确实多有不妥。”

“当另外选一能臣过去方可。”

朱标说道:“父亲英明,只是不知朝中有谁能担当此大任。”

现在的关键,已经不是处置凤阳那些贪官污吏,而是在李善长的保护下将那些人给处理了。

还不能牵连到李善长。

也就是说,这个人得符合以下标准。

能力足够强,不怕李善长,又能体会上意。

可以将事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要波及太广。

杨宪第一个被否决,他和李善长有大仇,让他去必然会将李善长给拉下水。

浙东派系也不行,他们巴不得把事情闹大。

多拉一些淮右派系的人下水。

其他人好像也都不合适,要么不敢得罪李善长,去了大概率就是象征性的走一圈。

要么就是能力不够,要么就是太方正不懂的体会上意。

思来想去,朱元璋一时间竟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朱标也有些头疼,有李善长在,这事儿好像还真不好办。

就在这时,内侍来报:

“陛下,刘中丞求见。”

刘伯温?

父子俩相互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里看到了答案。

踏破铁鞋无觅处,最合适的人选这不就自己送上门了吗。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