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群相制

刘伯温的能力自不用提,虽然没有民间传的那么神乎其神,但也是一时之选。

仅仅是鄱阳湖之战,就足以让他史上留名。

操守方面也没有问题,为官清廉家无余财。

嫉恶如仇同情底层百姓,元朝时候就敢于打击地方豪强势力,为百姓伸张正义。

洪武元年,敢无视李善长的威胁,强杀了违法乱纪的李彬。

但他又很懂分寸,不会盲目的搞扩大化。

对李善长也足够尊重,不用担心他将李善长拖下水。

越想朱元璋就越觉得,这个人选不错。

不禁笑着对朱标说道:“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人选这不就来了吗。”

朱标也笑道:“刘中丞确实适合此事,就是不知道气候变迁的事情他查的如何了。”

朱元璋肯定的道:“如果咱没有猜错,他这次求见,就是为了此事。”

说到这里,就转头对内侍道:

“宣。”

不一会儿,刘伯温就捧着一本厚厚的书进入大殿,见过礼后回道:

“陛下,您让臣查的气候变化记录,已经有了结果。”

朱元璋先是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然后关切的问道:

“结果如何?”

这倒不是装的,尽管很相信马钰的话,可这么大的事情他还是希望拿到更确凿的证据。

刘伯温表情凝重:“臣带人翻阅了所有能查到的史书、地方志、族谱、文人随笔。”

“将其中能证明气候变化的记录摘抄汇总,发现确如徐国公所言。”

“天地间存在着一个温寒变,以八百年为一个周期。”

说着,他拿起那本书说道:“这是摘抄的所有记录。”

又拿起另一摞厚厚的纸说道:“这是根据徐国公所说的坐标系,画出的曲线图。”

“请陛下观之。”

内侍早就被驱赶了出去,所以就由朱标上前,将书和纸转给朱元璋。

朱元璋先是翻了翻那本书,里面全是关于天气、农作物、动植物的相关信息。

哪条信息摘抄自哪本书,也全部标注的一清二楚。

见此,他就更加相信了信息的真实性。

然后放下书,将那张纸展开。

纸有五尺长,两尺宽。

上面画着一个巨大的坐标系,还有一条表示温度变化的曲线。

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用蝇头小字标注了大致的时间。

比如西周武王元年,比如北宋建隆三年。

刘伯温再次介绍道:“我们能查到的最早关于气候的记录,是商朝时期。”

“所以曲线是从殷商时期开始,一直到洪武元年结束。”

“洪武元年之后,则是臣等根据规律进行的推演。”

朱元璋直接将目光放在了洪武元年,发现正好处在一条下降的曲线上面。

好消息是,此时还处在温暖期。

坏消息是,气温正急剧变冷。

刘伯温的声音再次传来:“这一次的温暖期大约从南宋末年开始。”

“按照正常规律来算,现在应当正处在气温最高的时期。”

“但根据现有动植物分布,以及对河套、陕北高原的降雨观察,气温正在降低。”

“经过推演可得知,百年后天下将进入寒冷期……”

“如果真如推演发展,这一次温暖期只有三百年。”

“温寒变八百年为一个周期,这就意味着,百年后天下将进入一个长达五百年的寒冷期。”

“与徐国公的推断几乎一致。”

即便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当此事被证实,朱元璋的心情依然非常沉重。

“长达五百年的寒冷期,天不助我大明啊。”

刘伯温的心情也异常沉重,寒冷期有多可怕,对比一下东汉中晚期就知道了。

关键,这次寒冷期将长达五百年,比东汉中晚期还要惨烈不知道多少倍。

朱标却反驳道:“爹此言差矣。”

朱元璋好奇的道:“哦,你有何高见?”

刘伯温也向他看来。

朱标说道:“寒冷期虽然很可怕,但也并非毫无办法。”

“两宋时期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寒冷期,他们不一样很好的撑过来了?”

“他们不知道温寒变,都能撑过来。”

“我们有表弟提醒,提前知道了此事,没有道理撑不过去。”

“方才您说天不助大明,我以为恰恰相反,苍天是眷顾大明的。”

“祂给了大明表弟这样的大才。”

“又给了大明百年的时间做准备。”

“最难以控制的黄河,也在洪武元年改道北上入渤海……”

“这一切无不证明,天命在明。”

“接下来就要看大明能不能承接住天命了。”

越听,朱元璋脸上的表情就越开心,最后大笑道:

“伯温,你觉得咱这太子如何啊?”

刘伯温发自内心的称赞道:“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太子仁厚,胸怀天下,将来必为一代明君。”

朱元璋笑的嘴巴都合不拢了:“哈哈……这话咱爱听。”

“不过百年后大明面临的困境,并不会因为太子贤明就消除。”

“咱们必须要从现在做起,为子孙多积攒一些家底。”

“且宋元留下了很多弊病,也必须要根除,如此才能谈熬过寒冷期之事。”

“但这么做必然会触碰到很多人的利益。”

“只靠咱一个人是无法做到了,需要天下仁人志士一起出力才有希望。”

“伯温,你可愿意助咱。”

在论证温寒变的过程中,刘伯温已经完成心态的转变。

此时听到朱元璋的话,他立即下拜道:

“谢陛下器重,臣必为大明江山社稷,为天下万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元璋笑道:“咱就知道,伯温不会让咱失望的。”

然后他面色一肃道:“温寒变的事情既已结束,你就抽身出来吧。”

“正好有一件大事,咱想交给你去处理。”

然后他就将凤阳营造贪腐问题说了一下:

“咱给你便宜处置之权,务必将此事查清楚,决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硕鼠。”

刘伯温松了口气,只要不是让他在中枢搞内斗就行。

不过他也想到了另外一个难点,于是开口说道:

“凤阳营造是李相推举的人才,臣去处置怕他会反对。”

实际上这就是在暗示,这事儿可能会牵扯到李善长,该怎么办?

朱元璋说道:“李相乃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深明大义,必不会因私废公的。”

“你放心去查即可。”

“但也要保持清醒,莫要因为那些人的攀咬就牵连到无辜之人。”

言外之意就是,李善长这边咱会处置好的,但也不要把这事儿牵扯到他身上去。

剩下的必须从重从严处置。

刘伯温心中的石头彻底卸下,说道:

“臣遵旨,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贪官污吏。”

之后朱元璋又和他说了一下凤阳皇城营建问题。

并明确告诉他,都城将会放在安阳。

至于凤阳皇城,大部分非必要建筑都会被砍掉,然后将还在修建的建完。

剩下的暂时停工,将工匠和物资都抽调到安阳去。

“先集中力量营建安阳,凤阳皇城暂时放一放吧。”

“你去凤阳除了调查贪腐案,顺便也将此事给办了。”

安阳?刘伯温马上就猜到和宝鼎有关。

又回忆了一下地形,倒也觉得合适,于是欣然领命。

第二天早朝刘伯温上奏,经过对历史文献的总结,发现了一个新的周期变化。

温寒变。

一个周期为八百年。

钦天监监正邬秉让,以及其他参与人员全部出面证实。

事实上,这件事情早就有风声传出了。

毕竟刘伯温拿到特权,又是令天下各地上报记录,又是派人去各地实地考察。

大家自然很好奇在查什么。

经手的人多了,也就不存在什么秘密了。

即便最关键的画图环节,一直是刘伯温自己单独负责的,依然无法保守秘密。

温寒变的事情,早就在私下流传开来。

大多数人都嗤之以鼻,这种东西怎么可能会存在。

只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披露,大家就开始惶恐了。

不过在确切的消息传出前,大家依然是将信将疑。

此时,当刘伯温等人确认温寒变存在,朝堂依然一片哗然。

不少人站出来反对,就连宋濂都提出了质疑。

朱元璋给刘伯温使了个眼色。

刘伯温当即就将所有资料,以及那幅温度变化曲线图拿了出来。

“这是所有证据,诸位可以不信我刘基,但不能不信前人留下的史料。”

依然有部分人提出质疑,谁能保证史料不会出现偏差?

刘伯温反驳道:“一两份史料有所偏差是很正常的,但不可能所有史料都是错误的。”

“这幅图,是经过多种史料相互印证才得出的。”

“如果你不信这个结果,那就先请推翻史料记载。”

此言一出,大部分人都闭口不言了。

毕竟史料在这摆着,是做不了假的。

啥?证明大部分史料是假的?

别闹了。

但依然有一小撮人,尤其是儒家的死硬分子,坚持认为温寒变不存在。

史料是真的,是刘伯温他们的统计有问题。

而且很多灾害是苍天降下的惩罚,与气候变化无关。

只是他们的这种言论,就连大部分儒生都觉得太蠢了。

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一套呢?

平日里用这一招哄哄那种平庸之君就可以了,你用这一招来对付马上得天下的皇帝。

那不是愚蠢是什么。

他们的意见直接就被无视了。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关注温寒变,很多人的心思都放在了别处。

比如李善长,眼见刘伯温出了大风头,一张老脸拉的很长。

汪广洋则感受到了实打实的威胁,这刘伯温不会是要抢我的位置吧?

胡惟庸脸上挂着和善的笑容,心中却也是敲响了警钟。

李善长因病要辞去相位,他可是一直盯着这个位置的。

刘伯温不早不晚,偏偏在这个时候拿出温寒变,莫非也有意要竞争这个位置?

不行,我不能坐以待毙。

不过他们也知道事情的轻重,刘伯温敢在朝堂上将此事拿出来,那肯定是得到了朱元璋允许的。

很可能接下来的大明国策,都要围绕即将到来的寒冷期展开。

如果自己反对温寒变,大概率会直接出局。

所以不但不能反对,还要表现的很支持。

就在这时,朱元璋终于开口说道:“寒冷期北方变冷,气候多变,造成粮食减产。”

“如果朝廷应对不当,东汉中晚期就是前车之鉴。”

“但诸卿也不要太过灰心,两宋就处在寒冷期,靠着合适的制度他们依然很好的熬了过来。”

“只要上下一心,大明也定然能渡过寒冷期。”

群臣也渐渐冷静下来,是啊,宋朝都熬过来了。

我大明一统天下,不可能熬不过去。

胡惟庸抢先一步说道:“陛下英明神武,我大明在陛下的带领下,必将所向披靡,开创万事不易之基业。”

其他人这才反应过来,纷纷拍马屁。

对于这个马屁,朱元璋毫无表示,只是严厉的说道:

“元朝乃蛮夷立国,留下了许多弊病。”

“咱必须将这些弊病彻底革除,给子孙留下一个干干净净的天下。”

“如此才有更大可能度过寒冷期,所以……”

他目光森然的扫过群臣,说道:

“大明将会迎来一次大变革,为天下重新树立规矩。”

“任何人胆敢阻拦,休怪咱刀下不容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