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听此言,很多官吏都眉头紧皱。

大变革?你要搞什么?

不过新朝建立后,确立属于自己的礼法制度是题中应有之意,他们倒也没有直接站出来反对。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支持大变革了。

还得看皇帝准备怎么变革,如果太过分了,那必须要反对。

至于最后那两句威胁,大部分人都没有放在心上。

毕竟这会儿的朱元璋还没有大开杀戒,他们还不知道,御座上坐着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也不急,相信很快他们就会知道的。

群臣的反应朱元璋是看在眼里的,什么都没说,内心只是冷笑一声。

然后他就开始对刘伯温等人进行了表彰。

毕竟论证了温寒变存在,也算是大功一件。

刘伯温因功被提拔为御史大夫,执掌御史台。

听到这个任命,朝堂顿时响起了嗡嗡声。

御史大夫表面看只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实际上担任的是丞相职务。

也就是说,刘伯温成了大明朝第三位丞相。

群臣自然非常的震惊。

区别是,有人高兴,有人愁。

浙东一系,乃至江南出身的官吏,那都是非常的兴奋。

刘伯温也是南方出身的官吏,这是不是意味着,他们的春天要来了。

还有元朝降臣,也非常高兴。

刘伯温也曾出仕元朝,现在位列大明丞相,说明大明不会对他们有偏见。

以后可以放心的工作了。

与之相对应的,淮右系部分人就不开心了。

刘伯温凭什么当丞相?

只是他们都知道朱元璋的性格,不敢明着反对。

只是心里盘算着,怎么给刘伯温一点下马威看看。

不过汪广洋、胡惟庸等人则都松了口气。

御史大夫虽然也是丞相,但排名并不靠前。

对朝政真正具有决定权的,是中书省左右丞相。

他们两个争夺的,就是左丞相之位,最次也得是右丞相。

刘伯温当了御史大夫,就不可能再来抢这个位置了。

对他们两个来说,相当于是排除了一个竞争对手。

心里只有高兴,哪会不乐意。

李善长眉头紧皱,我还没有辞职呢。

任命御史大夫这么重要的事情,皇帝竟然没有和我商量?

这次倒还真不能怪他认不清自己什么的,而是礼法制度规定,任命丞相必须经过其他丞相签字背书才行。

现在他依然是左丞相,这么大的事情皇帝不和他商量。

不但不符合礼法,也完全没将他放在眼里啊。

他自然非常的愤怒。

然而还是那句话,他没有丝毫的办法。

朱元璋可不是什么讲规矩的人,他强行任命丞相,谁都没办法阻止。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李善长彻底变了脸色。

在奖赏过几人之后,大家本以为今天的早朝该结束了。

哪知一位御史上奏,弹劾凤阳皇宫营建贪腐。

“……官吏上下其手,贪墨钱粮无数,连民夫工匠的口粮都被克扣大半……”

凤阳皇宫营造官吏贪腐?

这个弹劾可以说震惊了群臣,这是打皇帝的脸啊。

大家下意识的看向朱元璋,不知道他会作何反应。

也有少部分人,看向了李善长。

朱元璋脸色顿时铁青,将奏疏拿到手翻看之后,直接就扔在了地上:

“岂有此理,无法无天,真以为咱的刀不利吗?”

“刘伯温。”

刘伯温出列道:“臣在。”

朱元璋寒声道:“咱命你为钦差大臣,即日启程前往凤阳,将此事给咱查清楚。”

“不论是谁,一律严惩不贷。”

刘伯温回道:“谨遵圣命。”

李善长终于绷不住了,出列道:“上位,此事……”

朱元璋根本就不给他说话的机会,打断道:

“李相身体欠佳就安心静养吧,这种小事交给他们去做就可以了。”

李善长脸色涨红,嘴巴张了又张,却说不出一句话。

此时他终于意识到,凤阳那边的事情露馅了。

难怪任命刘伯温为丞相的时候,没有与他商量。

恐怕这会儿皇帝对他的意见很大。

他倒不担心自己的生死问题,这点把握还是有的。

他担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情。

近一年多来,朱元璋在很多政策上,已经与他渐行渐远。

恐怕经过这一事,自己再想掌权就很难了。

这才是最让他无法接受的事情。

而且谁都知道,凤阳皇城营造那边,很多官吏都是他举荐的,是他的人。

如果让刘伯温给一锅端了,对他这一系的势力来也,将会是个沉重的打击。

也必然会导致很多人选择背叛。

这对于他来说,也是一重打击。

不行,必须得想办法将此事给遮掩下去。

找刘伯温高抬贵手?

他直接就否定了这个想法,当年李彬之事已经证明,刘伯温不会给他这个面子的。

那么就只能毁灭证据了。

不知道是他忙中出错,没有意识到自己被监视了。

还是过于自信自己,觉得自己的信使能躲过锦衣卫的监视。

退朝之后,他立即就写了一封信,火速送往凤阳。

只是信使刚出应天城,就被抓了起来。

很快这封信就出现在了朱元璋的桌子上。

他打开看了一遍,脸色有些难看。

不过并未说什么,找来烛火直接烧成了灰烬。

“加派一队锦衣卫给刘伯温,告诉他除恶务尽。”

朱标脸上带着怒容,道:“是,李相这里怎么办?”

虽然没有看到信的内容,但他也能猜到一些,心中极为的愤怒。

他可不像是自己的父亲,对李善长没有额外的感情。

只觉到这位开国第一功臣,实在太过分了。

朱元璋沉默良久,才幽幽的道:

“大明能立国,李善长功劳甚大,不看僧面看佛面,就给他留个体面吧。”

朱标皱眉道:“可若放任他如此,国法威严何在。”

朱元璋叹道:“他身体不适,就让他好生安养吧。”

朱标还想说什么,话到嘴边忽然察觉到不对。

好生安养,也就是说以后不会再让他接触权力了。

这样也好。

于是就改口道:“父亲英明。”

朱元璋转移话题道:“礼部那边的军功也核对的差不多了,过几日咱就大封功臣。”

“典礼的事情,就交由你负责吧。”

“多与陶尚书沟通,这方面他比咱们懂。”

朱标知道他不想再谈李善长的事情,顺着话题道:

“是,我这就去找陶尚书。”

接着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册封大典的事情,很快就拿出了大致章程。

朱元璋才挥手道:“就照此办理吧,咱累了,你下去吧。”

——

且说温寒变的事情。

下朝后很快就传了出去,引起朝野轰动。

首先是官吏们。

之前此事属于机密,且还没有得到证实,大家也只是私下讨论。

现在朝廷当众宣布,并且还得到了刘伯温等人验证。

那就不一样了。

大家开始在各种公开场合讨论此事。

有人认同,有人怀疑,有人直接就认定是假的。

但不论持何种态度,他们都第一时间找到了参与论证此事的官吏,希望能从那些人嘴里得到第一手资料。

那些官吏之前也已经获得了准许,并未隐瞒。

将论证过程一五一十的转述给众人。

这下就连原本不信的人,都有些犹豫了。

莫非温寒变是真的?

如果真的有温寒变,那影响可就太大了。

别的不说,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冷期,恐怕皇帝真的会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而这是大多数官吏都不愿意见到的。

不少人私下已经开始串联,不论朝廷如何变革,大家都要共进退,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什么都没说。

反对变革?

你们先活过财税窝案再说。

民间关于温寒变的讨论就更激烈了,不过寒冷期百年后才会出现,没有切肤之痛。

百姓们大多并没有太过放在心上,而是将此事当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就和之前的黄河夺淮入海话题一样。

对于北方百姓来说,这是生死攸关的事情。

可是对于南方的百姓来说,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不过话题传的多了,很快就走了样。

没多久关于温寒变的神话故事就被编出来了。

什么温寒变是一对夫妻神掌握,男掌温暖,女掌寒冷等等。

还编出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马钰听到这些故事,也是哭笑不得。

不过对于这种舆论氛围,他还是比较乐于见到的。

毕竟,如果百姓都惶恐不安,很容易造成极大的社会混乱。

现在大家都当成故事听,反而是一件好事。

他真正关心的,是刘伯温被任命为御史大夫。

上辈子朱元璋对群相制好像有意见,从始至终都只有左右两个丞相,很多时候甚至只有一个丞相。

这就造成了丞相权势过重的现实,一度威胁到皇权。

现在竟然任命刘伯温为御史大夫,显然在思想上有所改变。

这同样是一件好事。

而且这个任命也意味着,刘伯温重新融入了大明朝廷。

多了一个肯干事实的人,怎么看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对于朱元璋让刘伯温去查凤阳皇城贪腐。

他也不得不说一声佩服,这个人选真的绝了。

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元璋没有动李善长的打算,起码现在没有这个打算。

就在他琢磨朝堂变动的时候,管家袁朗一脸古怪的跑过来,道:

“大郎,有贵客来访。”

马钰眉头一挑:“贵客?谁?”

不是他自傲,以他现在的身份,能被袁朗称之为贵客的,凤毛麟角。

那些能被称之为贵客,任何一个来访,袁朗早就大礼相迎了,不会现在这幅模样。

那么,到底是谁呢?

袁朗神秘的笑道:“是一位姓王的姑娘。”

姓王?

我去,不会是观音奴吧?

她怎么来了?

不过先别管这个了,赶紧去迎接吧。

免得失了礼数。

马钰连忙说道:“还愣着做什么,快推我去迎接。”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