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產业大升级(6000字,求订阅)

仙降镇南郊的代工小作坊里。

陈光明捏著手里刚扯出来的塑革凉鞋鞋帮,指尖稍一用力,那层薄薄的塑革嗤啦一声裂开,露出底下粗糙发硬的填充料。

“这就是你们赶出来的货?”陈光明声音不高,却让作坊老板老孙头额头瞬间冒汗。

他身后,余安和两个跟车的装卸工脸色铁青,地上堆著几十箱刚卸下就有问题凉鞋。

“陈老板,实在是——天气太热,胶水干得快,工人手上就——””老孙头搓著手。

如果是老员工还好。

但是现在生意好,特別是对接上陈光明这边的批发市场后,生意就更好了,人手自然不足。

他就临时找了一些工人过来,没想到技术还是不过关,看来还是要靠老员工才行。

“天气热是理由?曾老板那边怎么没出这问题?”陈光明把破鞋丟回箱子,“胶水配比不对,压合温度不够,偷工减料倒是学得快,这批货,要么返工,要么按合同扣钱,你自己选。”

101看书 读小说就上 101 看书网,??????????????????.??????超顺畅 全手打无错站

老孙头哭丧著脸,返工意味著更多人工和原料损耗,扣钱更是割肉。

他支吾著还想求情,陈光明已经转身往外走“余安,盯著他处理,再有一次,换地方。”

拖拉机突突地驶离作坊,扬起一路尘土。

车厢里,陈光明靠著装满次品鞋的麻袋,闭著眼。

余安坐在对面,忍不住开口:“光明哥,这代工真不是长久之计,曾老板那边稳是稳,可產量卡著脖子,还动不动原材料涨价,这些新找的小作坊,十个里头能有一个靠谱的就不错了,次品率高,来回折腾的运费、人工,算下来不比自己做便宜多少。”

陈光明没睁眼,只嗯了一声。

余安说的,正是他担心的。

塑革鞋生意火爆,需求像滚雪球一样膨胀,代工模式的弊端也暴露无遗,质量不可控,成本难压缩,產能受制於人。

他盘算著开自己的塑革鞋厂的心思,越发强了。

前世模糊的记忆碎片翻涌上来。

塑革鞋——终究是过渡產品。

更舒適、更耐用、更能大规模標准化生產的,是注塑鞋,那才是真正能席捲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国民鞋。

原理並不复杂,將熔融的塑料,注入模具,一次成型鞋底,再与鞋帮结合。

效率高,成本低,质量稳定。

可这技术,按正常轨跡,还得明年才会出现,再过几年才会在温州鞋都遍地开。

“得提前搞出来!”陈光明猛地睁开眼,目光灼灼。

前世他见过太多鞋厂老板靠注塑鞋发家,那机器轰鸣、胶料流淌的场景刻在骨子里。

技术难点?

无非是机器改造、模具精度、配方调整。

他手里有塑编厂,有那些嗡嗡作响的圆织机,有熟悉塑胶原料的老师傅——为什么不能试试?

拖拉机直接开进了村里的塑编作坊。

塑胶加热的独特气味比上次来时更浓烈了些。

作坊门口,堆著几大卷刚下机的白色塑编布,几个工人正费力地往板车上搬。

“刘师傅!”陈光明跳下车。

刘三泉闻声从昏暗的作坊里钻出来,脸上堆满笑:“哎哟,陈老板怎么亲自来了?余安兄弟昨天刚拉走一批袋子,下一批还得两天——.”

“不是为袋子。”陈光明摆摆手,目光扫过作坊里那几台老旧的圆织机,“刘师傅,跟你商量点事。”

“我们这机器,除了织袋子,还能干点別的吗?”

刘师傅一愣:“別的?老板说笑了,这铁疙瘩就是吃塑料丝吐袋子的命,还能干啥?”,“如果——让它不吃丝,改吃熔化的塑料浆,像挤牙膏一样挤进一个模子里,压出个鞋底的样子呢?”陈光明比划著名,儘量用最直白的语言描述注塑的原理。

作坊里几个老师傅也围了过来,听著这闻所未闻的想法,面面相覷。

一个头髮白、手指粗糙的老工人皱著眉:“熔塑料?那温度可高,这机器受得了?

再说,往模子里挤——那得专门做模子,还得有劲儿把它压紧实了才行,这圆织机,它只会转圈圈织布啊!”

“机器可以改!”陈光明脸色认真,“加热系统加装温控,挤出部分改造螺杆和喷头,再加一套液压合模装置,模具我来想办法!”

他看向刘三泉,“刘师傅,我感觉可以试试,以后塑编不光產袋子,还能產鞋底,利润可以翻几番!”

刘三泉被陈光明眼中的光震住了,他舔了舔乾裂的嘴唇,看看自己那几台老伙计,又看看陈光明:“陈老板,您真有把握?这改机器,买模子,可都要钱—.”

“放心,我来解决。”陈光明点头。

“干!”刘三泉一咬,猛地拍了下大腿,“那我们就试试,如果真成,家可就都要出名!”

他自然也知道这代表著什么。

新技术出来,已经没准都能靠这里在產业上留名!

接下来的日子,塑编作坊更加忙碌。

陈光明几乎扎在了这里。

第一件事是改造机器。

陈光明凭著前世模糊的记忆,结合眼前机器的结构,和刘师傅作坊里技术最好的周师傅反覆琢磨。

拆掉不必要的梭子、导纱器,在原本进料口的位置加装一个用厚铁板焊死的加热料筒,里面塞进去一根粗壮的合金螺杆。

加热用的是最笨的办法,在料筒外密密麻麻缠上电阻丝,再裹上厚厚的石保温层。

温度控制暂时只能靠周师傅的经验和一支插在观察孔里的高温温度计。

最麻烦的是合模装置。

陈光明画了个简单的示意图。

上下两块厚重的钢板,中间是要成型鞋底的空腔。

需要强大的力量把它们紧紧压合在一起,防止熔融的塑料从缝隙喷出来。

液压系统是別想了,成本太高。

最后,他们从废品站淘来一个巨大的千斤顶,倒过来固定在上模板上,利用千斤顶的顶升力来实现合模。

下模板则固定在改造后的圆织机底座上,对准了料筒前端改造出来的喷嘴。

“这这能行吗?”余安看著眼前这个由圆织机残骸、铁板、千斤顶和各种粗细不一的油管拼凑出来的怪物,嘴角直抽抽。

这玩意儿怎么看都像隨时会散架或者爆炸的样子。

“先试试,不行再说!”陈光明头也不抬,正和余安一起调试著那简陋的温控电阻丝模具是另一个难关。

陈光明跑遍了仙降镇和县城的机修厂、翻砂厂,最后在一家快倒闭的小模具厂,找到一个姓吴的老师傅。

陈光明描述清楚,要一个男式41码、普通圆头鞋底的型腔,要光面,带点简单的防滑纹路。

吴师傅看著陈光明画的草图,又看看他带来的一个塑革鞋底实物,抽著旱菸,慢悠悠地说:“钢模就別想了,那得大价钱,还得等,先用铸铝的试试吧,便宜,快,就是不耐用,压不了多少双。”

“行,先铸铝的!”陈光明毫不犹豫。

几天后,一个沉甸甸的、带著毛刺的铝製模具送到了塑编作坊。

刘三泉指挥著工人,小心翼翼地將模具安装到那台四不像机器的下模板上。

上模板对应位置也固定了一块平整的厚铁板。

空气仿佛凝固了。

作坊里挤满了人,刘三泉、周师傅、余安、余安,还有几个胆大的工人,都屏住呼吸,看著陈光明。

料筒里已经塞满了从仙降镇买来的pvc颗粒。

电阻丝通电,发出暗红的光,热量开始辐射开来。

周师傅紧盯著温度计,嘴里念叨著:“慢点——慢点加温——三百度——三百二+——”

陈光明的掌心全是汗,紧张的看著。

他亲自操刀,控制著那简陋的、需要手动摇动的螺杆进料手柄。

当温度计指针颤巍巍地指向三百五十度左右时,周师傅低喝一声:“差不多了!”

陈光明深吸一口气,开始用力摇动手柄。

螺杆在料筒內艰难地旋转、推进。

所有人都能听到颗粒在高温下软化、熔融时发出的细微滋滋声。

“加压,合模!”

陈光明朝操作千斤顶的余安大喊。

余安使出吃奶的力气,一下下压著千斤顶的手柄。

上模板带著千斤顶的顶杆,缓缓地、沉重地向下压去,与下模板上的模具逐渐靠拢。

“加力,压紧!”陈光明吼道,同时上摇动螺杆的力道加大。

就在上下模板即將完全闭合的瞬间一“噗嗤!”

一声闷响,伴隨著一股刺鼻的白烟和喷溅的、冒著泡的滚烫塑料熔液,猛地从模具边缘的缝隙里喷射出来!

“啊!”离得近的一个工人嚇得往后一跳。

余安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喷发惊得手一松,千斤顶的压力瞬间泄掉大半。

上模板弹开了一些,更多的、粘稠的、金黄色的熔融塑料像稀泥一样从缝隙里流淌出来,滴落在地上,迅速冷却凝固,形成一滩噁心的、形状不明的塑料疙瘩。

第一次试验,以惨烈的跑胶告终。

作坊里一片死寂,只有电阻丝还在发出轻微的嗡嗡声,以及那滩冒著余热的塑料疙瘩散发出的焦糊味。

刘师傅的脸垮了下来,心疼地看著那浪费的原料和被烫坏的地面。

周师傅蹲下身,用铁鉤扒拉著那滩废料,眉头拧成了疙瘩:“压力不够——模子合不严——料温可能也高了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