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3章 向高祖学习
他更是以“忧深责重”、“功不足论”等言辞,极力表明自己谦逊、忠诚的心迹,推辞丞相职务。
并申明如果自己对于这种“违制”之事“不固争”,将会招致天下人的非议,有损朝廷声誉。
乍一看这奏疏里面满满的都是对于曹魏政权的忠心耿耿,以及谦逊克己。
言辞恳切,引经据典,一副为国为民绝不恋栈权位的忠臣模样。
但比较尴尬的是这本书的成书时间,恰恰是在高平陵之变之后。
彼时,司马懿已然诛杀曹爽,彻底掌控了曹魏大权。
在此背景下写下这篇推辞丞相的奏疏,其真实意图绝非表面上的谦让,而是为了应对曹魏政权内部权力结构的剧烈调整,避免过早暴露全部野心,以退为进,安抚人心,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作为顶级政治家的隐忍与策略。
所以这篇文采斐然、却充满政治算计的奏疏在司马氏正式篡魏立晋之后,就被小心地封存于皇家内库。
以免流传出去,被后来的史家和文人……细细品味乃至嘲讽其虚伪。
而梁王手中这卷抄录的竹简,边缘已经被摩擦得异常光滑温润,竹片泛着深沉的包浆,一看就是被主人经常翻阅细细揣摩的样子。
可见,有些人的野心以及实现野心的方式,也是一脉相承的。
梁王固然没有像楚王和汝南王那般一直与洛阳中枢的权臣,或是宫中的外戚势力勾勾搭搭,动静颇大。
但他在暗中布下的棋子,进行的谋划也绝不在少数,只是更为隐蔽,更得其先祖“静水流深”的真味。
说来,整个司马家的王爷都挺有意思的,分封在北方重镇的这几个似乎骨子里都继承了那么一点“似出未出”的野心。
也都有样学样地,模仿着老祖宗司马懿的样子,假模假样地玩着“隐忍”的把戏。
然后又不约而同的在各自的封地里积蓄力量,窥伺着洛阳的方向。
宫城里的那位皇帝陛下想来也是够头疼的,躲在深宫里练了几十年的丹,长生还没求到,身边的兄弟们倒是各个“蓬勃发展”起来了。
暗流汹涌,真不知这炉中的丹药,能否压得住这司马家代代相传的“心病”。
说回现在,梁王凝神静气,将手中的先祖遗著又反复读了三遍。
只觉得字字句句,仿佛都与先祖那深沉的谋略之心产生了共鸣。
似乎略有所得,心中因阏伯台异变而产生的慌乱,再次消散了不少。
非但如此,他甚至从这跨越时空的对话中,生出了几分豪气与定力。
想高祖宣皇帝当年在东汉末年那般将星璀璨、谋臣如雨的大争之世,都能隐忍坚韧,最终把握时机,鼎立基业。其间遇到的艰难困苦、明枪暗箭,不知道比现在多了多少,凶险了多少!
我这番谋划,尚在起步阶段,不过遇到一点小小的意外和挫折,如何就能自乱阵脚,惶惶不可终日?
“就算此刻敌暗我明,那又如何?我堂堂大晋藩王,坐拥梁国之地,手握重兵,府中高手如云,只要稳住阵脚,按兵不动,固守王府,谁又能闯进来,真正奈何得了我不成?!”
想到此处,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所以……按兵不动?”旁边的李供奉听到这个决定,有些茫然,这……是不是太被动了点?
“对,按兵不动。”梁王语气坚定地确认,随即解释道,“你要明白我们的身份,以及我们掌握的能量。”
“我是陛下亲封的藩王,只要没有正式举起反旗,没有确凿的谋逆证据暴露于人前,就没有谁能轻易动我,更没有谁敢未经旨意,强行闯入我这王府来‘查案’!”
当然,商祖那不讲政治的残留意志不算……确实是个麻烦,但好在还有临济院在前面顶着。
李供奉听完梁王这番基于自身权势和现实规则的分析,对于王爷的定力和决策非常钦佩。
刚才的慌张彻底平复下来。真是有定力啊,不愧是能做大事的人!
说来也是,只要王爷自己不乱,梁国的天就变不了!
第三天。
表面上看,一片风平浪静。
昨日阏伯台附近的骚动仿佛从未发生,就连那些驻扎过去的屯门军也撤了回来,重新回归岗位,继续拱卫睢阳治所,一切都像是恢复了原状。
只是若是有心人细细感知,便能察觉到梁国境内并非全然无事。
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不少江湖好手乃至一些气息晦涩的修行之人,都在暗中汇聚。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