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英国组织的联盟,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攻击联盟本身,而是寻找并扩大他们之间的裂缝。”

“目前英法占俄国一边,奥地利和西班牙在我们这里,德国就是最大的变数。俾斯麦首相乐于看到俄国将精力消耗在东方,也乐见英国陷入新的麻烦。我们暂时不要主动接触柏林,以免打破他精心维持的大陆均势。但我们的人要密切关注德国舆论界和工业界的动向,寻找未来可能的合作者。”

纳赛尔丁让人给君士坦丁堡拍一封电报,收信人是阿米尔。内容如下:

“巴尔干巡视初见成效,然英俄围剿之势已成。英国正欲效仿旧维也纳体系,构建同盟。破局关键,在于分化瓦解,在于向欧洲证明,与我们合作,远比对抗更为有利。”

阿米尔的权势在奥斯曼政府里急剧上升,谁都知道这位老人曾是苏丹的老师以及掌管伊朗将近二十年的宰相。当政期间在伊朗内部也是掌控雷电,说不定再过不久就成为大维齐尔了。

而此时阿米尔除了财政大臣,还被苏丹任命为外交大臣。一人掌管两个最重要的部门,权势可以说是相当大了。但换个角度,这不就是苏丹对他百分百信任吗?

处理完外交反击,纳赛尔丁将目光投向更根本的问题:如何让这个帝国变得真正强大,足以无惧任何联盟的挑战。他巡视巴尔干,不仅仅是为了安抚人心,更是为了寻找帝国的力量增长路径。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他视察了斯科普里附近的铬铁矿、萨洛尼卡的港口设施、以及色雷斯的广阔农田。他不断向随行的奥斯曼和伊朗官员强调:

“帝国的力量,不在于君士坦丁堡的宫殿有多华丽,而在于这些矿山能产出多少矿石,港口的吞吐能力有多大,农田的亩产能否养活我们的人民和军队!

我们要在巴尔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从采矿、冶炼到武器制造的工业体系。萨洛尼卡不仅要成为贸易港,更要成为我们在地中海的海军基地和造船中心!”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急迫感。英国可以组建一次联盟,就可以组建第二次。唯有自身足够的硬实力,才是永恒的保障。

伊朗的资本也已经跨过安纳托利亚,来到了巴尔干。伊朗铁路公司的工程师与奥斯曼工部官员并肩工作,勘测设计新的线路。来自大不里士和伊斯法罕的钢铁,开始铺设在巴尔干的土地上。与此同时,与铁路平行的电报线也在快速架设。

在萨洛尼卡和斯科普里等交通枢纽,规划中的工业区开始破土动工。伊朗的资本与技术,结合巴尔干的矿产与劳动力,一大批武器维修厂、被服厂、食品加工厂乃至初级的金属加工厂正在拔地而起。地质勘探队伍快速进驻马其顿,并开始建立现代化的铬铁、铜、铅锌矿场。伊朗成熟的采矿技术和设备,来取代原始的手工作业。

奥斯曼这样庞大的市场,为伊朗的工商业和金融业提供了超大的盘子。没有关税的阻拦,商品和资本可以肆无忌惮的涌入。根据财政部的估计,未来三年内伊朗银行可以向奥斯曼和埃及发放贷款达到4.8亿里亚尔。按照最低4.5%的利息算,每年可以获得2000多万里亚尔的利息收入。对于伊朗银行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