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我也要给这个时代留点东西!
正说话间,门外传来一阵清朗的谈笑声,旋即两个年轻学子並肩走了进来。
其中一人年纪稍长,约莫二十出头,面容温润,目光澄澈,气质从容。
另一人则年纪与晏几道相仿,十七八岁模样,眉宇间已显露出不凡的睿智与沉静。
那年纪稍长的青年见到吕公著和张载,便笑著行礼:“晦叔兄,子厚兄。”
目光转到陌生的晏几道身上,微微一顿,露出询问之色。
吕公著笑著介绍道:“伯淳,正叔,你们来得正好。这位是晏相公家的七郎,晏几道叔原,今日起亦来协助先生。”
他又转向晏几道:“叔原,这两位是程顥伯淳与程颐正叔兄弟,皆是先生门下高足,学问极为了得。”
程顥!程颐!
晏几道心中剧震,纵然早有心理准备,但亲眼见到这两位未来理学的奠基人,以如此年轻、充满朝气的面貌出现在自己面前,那种跨越时空的奇异感依旧强烈地衝击著他。
尤其是程颐,此时还是个略带青涩的少年,与后世想像中那位严毅清古的伊川先生形象相去甚远。
原来的晏几道年轻时候並没有见过二程,虽然二程也经常在汴京,但一个是相府公子,二程则是主要在学者圈,双方交集並不多,因此並没有见过。
后来晏几道落魄了,性情更是孤傲,寧愿出入青楼,也不愿意往这些圈子里凑,因此竟是与后世名气很大的二程兄弟见过。
也就是晏几道重生到了后世,因为缅怀宋时明月,从各方面了解当时的信息,才算是真正『认识』了这两人。
晏几道压下心潮,依足礼数,拱手道:“几道见过伯淳兄,正叔兄。”
程顥笑容温和,回礼道:“原来是叔原兄,不必多礼。”
他性情宽厚,对人天然有一种亲和力。
旁边的程颐却只是微微頷首,目光在晏几道身上扫过,带著少年人特有的、不加掩饰的审视意味,似乎想看看这位突然空降的相府公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他性情本就內向严肃,对於这等凭家世而来的人,下意识地便存了几分疑虑。
晏几道將程颐的反应看在眼里,却不以为意,反而觉得有几分亲切的真实感。
他知道,要想在这里真正立足,得到这些未来巨擘的认可,靠的不是父亲的权势,而是自身的品性与学识。
胡瑗此时恰好处理完手头的事,走了过来,看到几位年轻人站在一起,便道:“都认识了便好。
伯淳,你来得正好,將这份新修订的《学规》拿去,与诸生宣讲明示。
正叔,昨日你所问《易》中『艮背』之义,我偶得几句心得,已写在纸上,你可自去案上取阅。叔原……”
胡瑗略一思考,对晏几道温和道:“你初来乍到,今日便先隨晦叔熟悉一下环境,看看往日整理的文稿,若有不明之处,尽可询问他们任何一人。”
“是,先生。”几人齐声应道。
程顥接过学规,笑著邀晏几道:“叔原兄,一同去学堂看看?”
晏几道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万千感慨,点头应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阳光透过窗欞,洒在几个年轻人的身上。
晏几道知道,他在这个时代的新生,或者说,他与这个辉煌时代真正的交融,此刻才刚刚开始。
前方不再是暮年回忆里冰冷的孤寂,而是充满了无限可能的、活生生的未来。
张载,横渠四句振奋古今。
吕公著,未来的宰执。
二程,宋明理学思想体系的奠基人!
哦,是了,还有胡瑗,宋初三先生。
这么多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人,现在都齐聚国子监。
嗯,还有欧阳修、苏氏父子、曾巩…嘉佑二年龙虎榜的大宋群星们…这是个辉煌的大时代!
而自己,现在也在其中。
晏几道心潮澎湃,既然回来了,那自己也要留下自己的足跡才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