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230恢复高考大学录取二姐回沪
第231章 230.恢复高考.大学录取.二姐回沪
时间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河,裹挟着生活的泥沙与金砾,一路咆哮向前,不容回头。
时代的洪流中,个体的悲欢如同浪,转瞬即逝,却又在各自的河床上留下深深的刻痕。
时光荏苒,幸福的日子总似指间流沙,悄然滑落。仿佛只是几个寒暑交替,墙上的挂历便在不知不觉中翻到了一九七七年。
在这几年相对平静的时光里,阳光明和林见月的小家庭也迎来了新成员,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忙碌。
一九七四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降临人世,是个女儿,取名阳静姝,取《诗经》中“静女其姝”之意,寄托了父母希望她娴静美好、安康顺遂的愿望。
小静姝的到来,如同春日里最明媚的阳光,给这个小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笑语。
一九七六年,他们又迎来了第二个孩子,是个儿子,取名阳致远,寓意“非宁静无以致远”,期望他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能够行稳致远。
此时,女儿静姝已经三岁,正是活泼可爱的年纪;儿子致远刚满一周岁,蹒跚学步,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养育两个孩子的过程固然辛苦,喂奶、换尿布、夜里哭闹、生病担忧……林见月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阳光明也尽力分担。
但看着两个孩子如同幼苗般一天天健康长大,露出纯真的笑容,咿呀地喊着“爸爸”、“妈妈”,他们心中充盈的,是难以言喻的为人父母的喜悦、满足和沉甸甸的责任。
这平凡的幸福,冲淡了岁月的艰辛,也让他们的生命变得更加完整。
在这几年当中,阳家其他成员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二哥阳光耀和岳心蕾婚后感情融洽,接连生了三个孩子,都是女儿。
虽然有些守旧的邻居或亲友私下里议论岳心蕾没能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但阳光耀和岳心蕾本人倒是看得开,对三个女儿疼爱有加,视为掌上明珠。阳光明也时常开导,认为女儿同样顶天立地。
大哥阳光辉和大嫂李桂,在长子壮壮之后,又添了一个儿子,这让传统观念较重的阳永康和张秀英颇为高兴。
远在东北的二姐阳香梅,自结婚后只生了一个女儿,取名罗晓雯,今年四岁。
这些年来,她似乎没有再要第二个孩子的打算。
对于1977这一年,在阳光明的内心深处,早已期盼了许久。
他清楚地知道,历史的沉重齿轮将在这一年发生关键性的转动,一个影响无数人命运、乃至国家前途的重大事件即将发生——那中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即将恢复。
这不仅是无数被时代耽误的知识青年改变命运的契机,也是国家告别阴霾、迈向崭新时代的嘹亮号角。
它像一道划破暗夜的闪电,将照亮无数人前行的道路!
他既然知晓这一切,自然不会白白错过历史的机遇。
早在一年前,他便开始有意无意地,如同春蚕吐丝般做着准备。
这种准备,并非大张旗鼓,而是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
在与关系亲近的同学、亲友闲聊时,但凡他觉得对方有潜力、有基础,他总会看似随意地,却又带着某种笃定地提上几句:
“多学点东西总没坏处,知识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它是藏在脑子里的财富,谁也拿不走。”
“别看现在有知识的人好像英雄无用武之地,可时代在变,说不定哪天政策就变了,机会啊,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他点到即止,从不强求,言语如同播种,只是将一颗名为“希望”的种子悄然埋进对方心田,至于这颗种子能否遇到合适的土壤和雨露,最终破土发芽,全看个人缘法与毅力。
尽了心意,他便也坦然。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旁人无法替代。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项更为具体的准备。
他知道,一旦高考恢复的消息公布,最重要的复习资料便是那套曾经风行一时,却在过去岁月中被列为“禁书”的《数理化自学丛书》。
这套书的内容系统全面,深入浅出,是应对高考不可或缺的利器。但由于被禁多年,存量稀少,大多或被销毁,或藏于角落,一旦消息公布,必将一书难求,洛阳纸贵。
于是,他利用出差的机会,或是周末闲暇时流连于那些即将被时代遗忘的旧书市、废品收购站,像一位耐心的淘金者,在故纸堆中翻检寻觅。
他的行动悄无声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
前前后后,历时近一年,他竟然奇迹般地凑齐了十几套品相相对完好的《数理化自学丛书》,被他如同珍宝般妥善地收藏在家里那个厚重的带着岁月沉淀气息的黄梨大衣柜深处。
那衣柜的暗沉木色,仿佛也守护着这些书籍所承载的知识。
这些书,在他眼中,不仅仅是泛黄的纸张和略显模糊的油墨,更是通往大学的一张张珍贵的门票,是能够改变亲友命运的钥匙。
或许是受到阳光明那种异于常人的笃定和坚持学习态度的感染,最先行动起来的是林见月。
她本就是高中生,基础不算差,只是婚后生活的琐碎让她渐渐疏远了书本。
在阳光明温和的鼓励下,她重新翻出了那些蒙尘许久的初高中课本,利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在昏黄的灯光下,一点点地重新拾起遗忘的知识。
那些熟悉的公式、文字,仿佛旧友重逢,既亲切又带着几分陌生。
阳光明则自然而然地,扮演起了“家庭教师”的角色。
他耐心地为她梳理纷繁的知识点,解答那些令人困惑的难题。他的讲解往往条理清晰,能抓住要害,让林见月常有茅塞顿开之感。
小小的宿舍里,常常是孩子睡下后,两人对坐灯下,一个凝神细听,一个娓娓道来,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偶尔的低语。
这股悄然兴起的学习之风,也渐渐吹到了阳家那座充满烟火气的石库门房子里。
二哥阳光耀和二嫂岳心蕾,都是“老三届”的学生,当年是凭真才实学考上的高中,底子颇为扎实,在厂里也算是有文化的青年。
听到小弟阳光明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又眼见着弟媳林见月学得那般认真投入,他们二人沉寂已久的心弦也被拨动了。
反正业余时间除了带孩子、操持家务,也有些空闲,与其闲聊打发时间,或是听着收音机里千篇一律的节目,不如跟着学学,总比虚度光阴要强。
况且,他们内心深处,何尝没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改变现状的期盼?当年未能更进一步求学的遗憾,此刻也隐隐复苏。
于是,在阳光明的建议和帮助下,阳光耀和岳心蕾也重新捧起了那些久违的课本。
三人基础都好,又都肯下功夫,回石库门团聚时,便常常聚在一起学习。
每当清闲下来,孩子们在一旁玩耍,他们便围坐在桌前,或是各自默读,或是互相提问,讨论疑难。
有时为一个数学题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又为共同解开一道难题而欢欣鼓舞。
这种互相督促、互相启发的氛围,让他们的学习效果相当不错,也仿佛找回了些许当年求学读书的感觉。
阳光明也没有忘记远在东北冰天雪地里的二姐阳香梅。
阳光明知道二姐当年成绩优异,心中一直怀着未能上大学的遗憾。
他特意从搜集来的书籍中,挑选了一套品相最好、最完整的《数理化自学丛书》,连同一些基础的初高中教材,仔细打包,通过邮局寄往了遥远的东北,并附上了一封长长的信。
在信中,他言辞恳切,反复叮嘱二姐,无论工作多忙,家务多繁琐,无论如何,一定要抽空学习,哪怕每天只看几页,做一道题,也要坚持下去。
他在信中写道:“二姐,时代在悄然改变,多学知识,总是立身的根本,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财富。
坚持下去,说不定哪天形势骤变,恢复高考,你曾经那个璀璨的大学生梦想,也就有了实现的可能。
为了自己,也为了下一代的未来,千万不要放弃。”
阳香梅在东北那个小县城的医院里,收到这沉甸甸的包裹和充满殷切期望的信件时,内心是复杂而感动的。
虽然她对小弟如此郑重其事地、甚至带着某种预言般的态度,要求她学习,而感到有些不解。
但她素来信服这个有主见、有见识、如今更是家里最有出息的弟弟。加之她在县医院的工作虽然忙碌,但环境相对稳定,宿舍也还安静,便也听从了建议,在工作之余、照料年幼女儿的间隙,开始重新捧起了书本。
北国的夜晚漫长而寒冷,窗外是呼啸的风声。阳香梅在灯下展开书本,那些陌生的公式、久违的课文,常常让她感到力不从心,岁月的流逝似乎也带走了她曾经的敏捷思维。
但想到小弟的信,想到那个模糊却诱人的“可能性”,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有时,女儿晓雯睡熟了,她还在灯下演算,手指冻得发僵,就哈口热气搓一搓继续。
这其中的艰辛与孤独,远在魔都的阳光明无从详细得知,只能寄望于二姐自身的毅力和坚持。
在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子里,阳光明小小的家属院宿舍,以及岳家宽敞的干部楼,时常可见挑灯夜读的身影。
橘黄色的灯光下,映照的是凝神思索的专注面庞,是轻轻翻动书页的沙沙声响,是压低声音讨论问题的絮絮低语。
这浓厚而自觉的学习氛围,在这个知识被轻视、读书无用的年代背景尚未完全褪去的尾巴上,显得既珍贵难得,又带着一丝超前的预见性,仿佛暗夜中悄然积蓄力量的萌芽。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跟上这股悄然兴起的“学习热”。
阳光明身边的几位好友,除了冯向红之外,对于重新捧起课本这件事,大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并非他们对阳光明的建议不重视,实在是现实条件与个人情况所限。
楚大虎性子豪爽耿直,一身力气用在工厂保卫工作中是一把好手,但让他静下心来,去啃那些弯弯绕绕的公式定理,去背诵冗长的课文段落,简直比让他连续进行半个月的高强度训练还要疲惫不堪。
他尝试了几次,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符号和文字就如同看天书一般,头皮发麻,最终只能无奈地挠着头,对阳光明憨厚地笑道:
“光明,哥们儿真不是这块料,这书本跟我犯冲,一看就头晕眼,坚持不了。我还是老老实实练我的擒拿格斗,当好我的保卫员吧!这条路,踏实!”
严俊的情况稍好一些,但也仅限于“稍好”。
他高中毕业这么多年,那点本就算不上厚实的文化底子,早已在日复一日的人情往来中还给了老师。
如今重新拾起,感觉异常困难,陌生的概念、遗忘的知识点层出不穷,坚持了没多久,最初被阳光明点燃的那点热情,便也在现实的困难面前渐渐消退了。
谢飞扬倒是比楚大虎、严俊多坚持了一段时间。
他毕竟在政府部门工作,见识相对广些,也更能理解阳光明话语中隐含的深意。
但他的基础确实不牢,学习起来事倍功半,如同狗熊掰棒子,学后面忘前面,效率低下。
加之他的人际应酬不少,能静心学习的时间本就有限,外界的干扰也多。
久而久之,面对那些难以攻克的知识堡垒,那股好不容易提起来的心气也就渐渐淡了,最终也只能望“书”兴叹。
对于这几位好友的实际情况,阳光明心知肚明,洞若观火。
他理解并尊重他们的选择。
人生道路千万条,并非只有考大学这一座独木桥。
在这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只要肯努力,行行都能出状元。他当初的提醒,不过是尽朋友之谊,播撒一种可能性,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至于能否开结果,强求不得,也无需强求。
朋友的意义,在于提醒与陪伴,而非替对方选择人生。
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冯向红。
冯向红本就聪明伶俐,上学时成绩就不错,虽然这些年有所荒废,但天生的智商和理解力还在。
在经历了父亲出事、与谢飞扬分手的痛苦后,她似乎将一部分无处安放的精力与情感转移到了学习上,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和现实的逃避。
加之有林见月这个好友时常一起切磋、互相鼓励,她的学习进度相当不错,重新梳理初高中的知识,并未感到太过吃力,反而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了久违的宁静与充实感。
一九七七年十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如同积聚了太久力量而终于炸响的春雷,瞬间传遍了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大学招生制度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回来了!
官方媒体正式公布了这一决定,并通过广播、报纸,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城市和乡村。
这一刻,无数被压抑了太久、渴望太深的知识青年和莘莘学子,热泪盈眶,奔走相告,仿佛长久禁锢的闸门被轰然打开,希望的洪流奔涌而出。
整个国家,仿佛都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渴望改变、憧憬未来的激动气息,一种久违的对知识的尊崇氛围开始回归。
阳光明家中,更是群情振奋,一种“果然如此”的感慨,弥漫心头。
林见月、阳光耀、岳心蕾三人,因为提前了近一年时间做准备,系统地复习了初高中知识,面对这突然其来却又在内心深处期盼已久的消息,虽然难免有些临考前的紧张,但更多的是一种“有备而来”的信心十足。
他们比那些仓促应战、甚至毫无准备的考生,拥有了太多的先发优势和时间积累。阳光明提供的《数理化自学丛书》,此刻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阳光明自己,则并没有打算参加这次万众瞩目的高考。
他的目标更为明确和长远——参加明年,即一九七八年恢复的研究生招生考试。
他考取研究生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提升一纸文凭,更是为了一个更为清晰的目标:尽快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
对于自己的未来,他早已有了明确的规划。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性格和志向并不适合走仕途,而内心涌动的想法是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在商业上有所建树和发展。
然而,他同样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至少十年内,国内的经商环境和政策尚不成熟,充满了不确定性。
因此,他打算走出国留学这条捷径,也是当时条件下最正规、最被认可的途径。
他有冰箱空间这个金手指,同时还明了全球范围之内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国外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等他在国外积累了巨量财富,以后国内的环境变得宽松,再回国投资也不晚。
在这个时期,出国仍然是一件极其困难、门槛极高的事情,需要通过严格的选拔,而研究生学历和公派留学资格,无疑是其中最光明正大的“通行证”。
阳光明有能力考取研究生,自然要选择这条光明大道。
高考报名的热情空前高涨,如同燎原之火。
阳光明身边的许多人,无论准备充分与否,都怀揣着希望报了名。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基础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结果。
十一月份,由于魔都地区报考人数实在太多,远远超出了预期和考场承载能力,不得不先进行一轮预考筛选,以控制参加正式高考的考生规模。
这无异于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设置了第一道关卡。
预考结果出来,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林见月、阳光耀、岳心蕾、冯向红,凭借着扎实的复习和原有的底子,顺利通过了预考,拿到了正式高考的“入场券”。
谢飞扬也凭借一定的底子和考前的冲刺复习,惊险地擦边通过了预考,得以继续前行。
而楚大虎、严俊,以及蔺书楠等人,则在这第一关就被刷了下去,无缘正式的考场。
楚大虎对此倒是很豁达,仿佛早已料到,他拍着阳光明的肩膀,声音洪亮地说道:
“早就料到的事儿!能去预考场上坐一坐,闻闻墨水味儿,体验一把,也算对得起你当初苦口婆心劝我学习了!
哥们儿以后还是专心当我的保卫员,靠力气吃饭,心里踏实!”
严俊和蔺书楠虽有些许失落,但很快也接受了现实,毕竟基础差距摆在那里,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弥补。
七七年的高考,就在这种紧张、热烈、充满希望又夹杂着些许残酷的氛围中,于十二月份如期举行。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但考场外却聚集着无数颗焦灼、期盼、滚烫的心。
阳光明特意请了假,亲自送林见月去考场。
他看着林见月穿着厚厚的衣,围着围巾,手里握着文具袋,与同样满怀信心的二哥二嫂汇合,然后随着汹涌的人流,走进那道可能改变无数人命运的考场大门。
他的心中也充满了期待,不仅是为了亲人,也是为了这个即将焕发新生的国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