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风宴上的那场风波,如同夏日里骤然而至的雷阵雨,来得猛烈,去得也快。尽管在家人心中留下了湿渌渌的痕迹,但终究被温暖的亲情所驱散。

接下来的几天,阳家的所有人都努力维持着平静的氛围。

张秀英和阳永康绝口不再提阳香梅离婚的事,把所有的关注和疼爱都倾注在阳香梅和罗晓雯身上。

张秀英变着法子做好吃的,鸡鸭鱼肉轮番上阵,恨不得将女儿和外孙女在东北缺了的油水,一口气全补回来。

阳永康话不多,但每天下班,那双略显粗糙的大手里总会变戏法似的多出点东西,有时是几块油亮酥香的桃酥,有时是一包咸鲜耐嚼的五香豆,或者几颗难得的水果,默默地塞到晓雯的小手里,看着外孙女怯生生又掩不住欢喜的模样,他眼角的皱纹便舒展开来。

林见月作为同样即将踏入复旦大学的校友,和阳香梅最有共同语言。

她把自己打听到的关于复旦大学的一些情况,课程设置,还有需要提前预习的书籍,都一一告诉阳香梅。

两个女人常常坐在午后的天井里,一边做着针线活,或是择着晚上要吃的菜,一边低声交流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和一点点隐秘的紧张。

“听说大学里的图书馆特别大,书多得看不完,好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禁书都能借到了。”林见月眼神里闪着光,手里纳着给致远做的小鞋底,针脚细密匀称。

“真盼着早点开学。在东北的时候,除了教材,想找本课外书都难,像在沙漠里找水喝。”阳香梅点头,手里熟练地剥着毛豆,“以后好了,可以看个够。就是这化学专业,我心里有点没底。”

“不怕,二姐你基础好,又肯下功夫,肯定能跟上。”林见月安慰道,又压低声音,“孩子你放心,爸妈都说了会帮着照看,晓雯懂事,静姝和致远也乖,我们都能安心上学。”

她们也会聊起孩子。

林见月的静姝和致远还小,离不开人,好在阳永康和张秀英承诺会全力帮衬,加上阳光明毫无保留的支持,她才能压下那份母亲的本能的牵挂,决心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阳香梅的晓雯四岁了,她已经趁着空档,跑了好几家附近的保育院,打听入学条件、费用,希望能尽快把女儿安顿好,这样她才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久违的学习中去。

在全家人的关爱和忙碌中,罗晓雯也以孩子特有的强大适应能力,渐渐融入了这个热闹的大家庭。

她不再总是紧紧抓着妈妈的衣角,像个小影子。

开始跟着小表妹静姝在弄堂里摇摇晃晃地跑动,会好奇地蹲在一旁看壮壮哥哥和一群男孩子趴在地上玩弹珠,大眼睛随着那七彩的玻璃球骨碌碌转。

也会在外婆分果时,腼腆地伸出小手,接过那甜滋滋的宝贝,然后迅速躲到妈妈身后,小心翼翼地舔着,脸上洋溢着满足。

她脸上天真烂漫的笑容多了起来,那声带着点儿东北腔的“外婆”、“外公”也叫得越来越顺溜,越来越响亮,甜进了老两口的心坎里。

时间悄然滑入三月中旬,春天的气息愈发浓郁。

弄堂口的梧桐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毛茸茸的,在阳光下几乎透明。

阳光也变得温暖和煦,晒在人身上暖洋洋的。

大学报到的日子临近了。

林见月、阳光耀、岳心蕾,以及阳香梅,都开始着手准备行装。

被褥、脸盆、热水瓶、饭盒、毛巾……一样样生活必需品被仔细清点、打包。

阳光明利用休息时间,跑了几个百货公司和文具店,精挑细选,给林见月和阳香梅各买了一个新的军绿色帆布书包,厚实、结实耐用。

“到了学校,踏踏实实学习就好,家里不用担心,有我。”他把书包递给林见月时,语气平静却充满力量,目光沉稳如山。

林见月接过书包,手指摩挲着厚实粗糙的帆布面料,重重点头:“家里有你,我放心。”

她知道,丈夫肩上的担子不轻。他要工作,要照顾年幼的孩子,还要准备他自己那个更重要的目标——研究生考试。

她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让他分心,同时打理好自己的一切。

三月中旬的一个清晨,阳家的四名大学生,即将奔赴各自的校园。

林见月考取的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办了走读,每天可以回家。

阳光耀和岳心蕾双双考取魔都交通大学,阳光耀是机械工程专业,岳心蕾是电子工程专业。

交大离石库门有些距离,两人商量后,决定平时住校,周末再回家,也能更专心地投入学习。

阳香梅同样考取了复旦大学,是化学专业。她带着孩子,无法住校,好在复旦大学离家里也不算太远,她打算每天骑着那辆二手的自行车往返,辛苦些,但能天天见到女儿。

这天一大早,阳家石库门里热闹非凡。

张秀英天没亮就起来,她煮了一大锅茶叶蛋,酱色的汤汁浸透了蛋壳,还特意烙了几张油汪汪的葱饼,非要让入学报到的孩子们带上。

“学校里伙食要是不好,就自己垫补点。饿了肚子,哪有力气读书?”她一边不由分说地往每个人的包里塞鸡蛋和葱饼,一边不放心地叮嘱着,眼圈底下带着熬夜的青黑,精神却异常亢奋。

阳永康则默默检查着孩子们的行李捆绑得是否结实,自行车链条上了油没有,轮胎气足不足。

他用力按了按阳光耀自行车后座上捆得严严实实的铺盖卷,确认不会半路散开,才微微点头。

“爸,妈,我们走了!”阳光耀推着自行车,车后座上驮着沉重的行李,精神抖擞,声音洪亮,岳心蕾站在他身边,笑容温婉。

“路上小心,骑车慢点,看着点车!”张秀英追到门口,看着二儿子二儿媳,又看看二女儿和小儿媳,眼圈忍不住又红了,用手背擦了擦。

“知道了妈,您快回去吧,外面有风。”岳心蕾挽着婆婆的胳膊,柔声安慰。

“周末我们就回来!”阳光耀大声保证,用力踩下脚蹬,自行车稳稳地驶出弄堂。

林见月和阳香梅也各自推着自行车,准备出发。

阳光明抱着小儿子致远,牵着大女儿静姝,站在天井里送行。致远咿咿呀呀地挥舞着小手,静姝则眼巴巴地看着妈妈。

“赶紧走吧,不用担心家里。”他对林见月和阳香梅说道,声音不高,却分量十足。

“那我们走了,你们也回去吧。”林见月回望阳光明。

一行人在弄堂邻居们羡慕和祝福的目光中,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辘辘的声响,载着希望和梦想,驶向不同的方向。

阳光明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弄堂口,心中感慨万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身边的人,也终于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一点点命运的垂青,抓住了这改变命运的机会,踏上了崭新的人生旅程。

而他自己的路,也即将迎来关键的一步。

此后的时间里,阳光明进入了更加紧张的备考阶段。

研究生考试与高考不同,专业性更强,竞争也更激烈,录取名额堪称凤毛麟角。

他目标明确,直指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此时,研究生招考制度刚刚恢复,一切都处于摸索阶段。初试时间预计在五月份,留给他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两个多月。

白天,他依旧在财务科忙碌。

他这个科长主持工作,担子不轻,厂里大大小小的账目、预算、报表都要经手。

赵国栋对他考研究生的事是知道的,私下里表示了支持,还在工作安排上给了他一定的便利。

下班后,所有的时间,他都投入到了复习中。

他前世最大的成就是富豪的生活秘书,看似工作一般,但竞争其实异常激烈,对综合素质要求极高。

他的本科学历是985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才改学了金融。

当下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对他这个前世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尽管他后来没有在计算机专业继续走下去,而是考了金融类研究生,但他在本科阶段学过的那些基础知识、核心算法、编程思想,早已融入骨髓。

应对此时算得上是计算机科学启蒙和奠基阶段的专业考试,他的知识储备不仅足够,甚至可以说是降维打击。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把那些沉睡在记忆深处的知识唤醒,把基础知识按照这个时代的要求重新夯实、梳理。

但毕竟隔了漫长的岁月,很多细节需要重新捡起来,而且这个时代的计算机科学理论与后世有很大不同,更偏向底层原理、硬件结构和基础的算法设计,编程语言也以algol、fortran为主,与他熟悉的c++、java、python等相去甚远。

他托人从图书馆、科研院所,搜集来了能找到的所有计算机相关的书籍和期刊,包括一些影印的英文原版资料。

每天晚上,哄睡两个孩子后,便是他雷打不动的学习时间。

小小的书桌上,台灯散发出昏黄的光晕,映照着那些布满晶体管电路图、二进制演算、流程图和古老代码的书页。

林见月去了复旦上学,白天课程排得满,晚上还要复习预习,回到家往往也已是深夜。

夫妻俩交流的时间少了,但彼此心中都装着对未来的憧憬,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有时,夜深人静,林见月结束学习,便会默默地热一杯牛奶,或者下一碗简单的阳春面,滴几滴香油,撒上葱,端到阳光明手边。

“别熬太晚,伤眼睛。”林见月轻声劝说。

“嗯,马上就完,这个算法搞明白就睡。”阳光明抬起头,接过碗,热气氤氲中对她笑笑,“你也早点休息,明天还有课。”

简单的对话,却蕴含着深深的关切和并肩作战的默契。这方小小的客厅,成了他们各自通往梦想的加油站。

四月份就在这种忙碌而充实的气氛中悄然流逝。

弄堂里的梧桐树叶从嫩绿变为深绿,叶片舒展,投下浓密的树荫。

家里的四位大学生逐渐适应了新的校园生活,每次周末回来,总会带来许多新鲜见闻,让整个石库门都充满了蓬勃的朝气。

大学里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博学多才又各具个性的老师,来自天南海北、经历各异的同学,都让他们大开眼界,兴奋不已。

林见月沉浸在文学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那些曾经被列为禁书的古今中外名著,从莎士比亚到鲁迅,从托尔斯泰到沈从文,感觉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思想像被打开了一扇巨大的窗户。

阳光耀和岳心蕾在工科的世界里遨游,那些精密的公式、复杂的图纸、庞大的实验仪器,在他们眼中充满了理性的魅力。

夫妻俩常常为了一个技术问题争论不休,又一起在图书馆查资料寻找答案,乐在其中。

阳香梅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化学专业课程繁重,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浩如烟海,实验课要求更是严格。

她离开校园多年,重新捡起书本,需要付出比旁人更多的努力。

但她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几乎把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在了学习上,连等公交车的时间都在默背化学方程式。

晓雯也很懂事,知道妈妈要读书,不吵不闹,自己玩玩具,或者安静地趴在小桌子上看图画书,等着妈妈下课回家。

看着阳香梅日渐消瘦却眼神晶亮、充满干劲的模样,家人在心疼之余,也都为她感到高兴。

进入五月份,全国研究生初试的日子临近了。

阳光明向厂里请了几天假,专心做最后的冲刺。他不再看新的资料,而是反复翻阅自己的笔记和整理的核心知识点,确保万无一失。

五月五日,他平静地走进了设在魔都某个中学的研究生初试考场。

考场里气氛肃穆,考生年龄跨度很大,从二十出头的年轻面孔到三十多岁、眼角已带风霜沉稳的中年人都有,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志在必得的认真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阳光明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心境却异常平和。他对自己有信心,这种信心源于绝对的实力和充分的准备。

试卷发下来,他快速浏览了一遍,嘴角微微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果然,大部分题目都在他的预料和掌控之中。

即便有些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偏,或者表述方式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也能凭借扎实的基础和超越时代的理解,迅速抓住核心,给出圆满的解答。

他下笔从容,思路清晰,字迹工整有力,在安静的考场里,只有钢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春蚕食叶,稳定而持续。

几天后,初试所有科目考完,阳光明自我感觉非常好,几乎可以确定能通过。

但他没有表现出任何得意,回到厂里,继续投入到工作中,仿佛只是完成了一件寻常的事情,该核对账目核对账目,该开会开会,神色如常。

等待成绩的日子,对有些人来说是煎熬,对他而言,却是一种平静的自信。

他照常上班,下班,带孩子,偶尔看看专业期刊,关注一下最新的技术动态,生活节奏没有丝毫改变。

连最了解他的林见月,从他脸上也看不出丝毫端倪,忍不住在一天晚上问他考得怎么样,他也只是笑笑,语气平和地说:“应该还行,题目都做完了。等结果吧。”

时间一晃到了六月底。

这天,阳光明正在办公室审阅一份季度预算草案,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

他随手接起:“喂,财务科阳光明。”

“光明!成绩单!初试的成绩单寄到家里了!”电话那头,传来林见月激动得有些发颤的声音,“清华大学寄送!刚刚邮递员送来的!你……你考了第一名!”

即使早有预料,此刻亲耳听到消息确认,尤其是“第一名”这三个字,让阳光明的心还是猛地跳了一下,一股热流瞬间涌向四肢百骸。

他握紧了听筒,声音竭力保持平稳:“好,我知道了。我下班就回去。”

放下电话,阳光明坐在椅子上,静默了几秒钟。

外面的大办公室有些嘈杂,算盘珠子的噼啪声,同事的讨论声,此刻仿佛都隔了一层膜。

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涌上心头——有梦想初步达成的喜悦,有付出终得回报的欣慰,有对家人支持的感激。

但很快,这些情绪就被沉静的坚定所取代。这条路,是他早就选好的,必须一步一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他深吸一口气,情绪恢复平静后,整理了一下衣襟,他要把这个好消息首先汇报给赵国栋厂长。

虽然收到的只是成绩单,但以他第一名的成绩,肯定能获得复试的机会。过段时间,收到复试通知,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这么重大的消息,肯定不能对赵国栋隐瞒,毕竟他现在的岗位太重要。从现在开始,赵国栋就得好好考虑一下他的继任者了。

听了阳光明的汇报,赵国栋同样欣喜万分,直接从办公桌后站起来,绕过桌子用力拍着他的肩膀,哈哈大笑:

“好小子!我就知道你没问题!第一名!清华大学的第一名!这可是给咱们红星厂,给咱们整个轻工局系统都争了大光了!”

赵国栋当即表示,“必须好好宣传一下,你可是我们厂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

阳光明婉拒了,态度诚恳:“厂长,您的心意我领了。但这只是初试,后面还有复试,而且我也不想太张扬。等真正录取了,离开的时候,和科里相处多年的同事们简单告个别就行。”

赵国栋理解他不愿树大招风的想法,拍了拍他的胳膊,没再坚持:“成,听你的。你可是初试第一名,要对自己有信心。复试肯定能通过,怎么也不能把初试的第一名给刷下去”

“不能这么说,但我会认真准备。”阳光明没有把话说满,但眼神里的自信毋庸置疑。

“好!放心去考,厂里全力支持你!需要开什么审查证明,或者需要请假,随时说!”赵国栋大手一挥,给予了最坚实的后盾支持。

阳光明道:“谢谢厂长。”

徬晚回到家,刚踏进石库门,阳光明就被更加热烈的气氛包围了。

左邻右舍几乎都来了,小小的天井里挤满了人,七嘴八舌,满是赞叹和羡慕。

“光明回来了!”

“恭喜啊光明!清华初试第一名!这是文曲星下凡到我们弄堂了!”

“秀英,永康,你们家这风水也太好了!大学生扎堆,还出了一个研究生!”

张秀英脸上笑开了,她正拿着一封信,翻来覆去地看。

里面“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的红色抬头,还有“阳光明同志初试成绩通知单”的字样,以及下面清晰地印着的“名次:1”,他已经看了很多遍,可就是看不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