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龙脊岭的困局
“按现有技术和设备,要打通它,不仅投入巨大,工期至少十年,而且风险极高,甚至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涌水、塌方事故……”
王工顿了顿,推了推眼镜,声音压得更低了,带著一丝难以言喻的屈辱:“我们曾邀请日本和德国的隧道工程顾问来实地勘察。”
“他们的报告非常悲观,认为以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內安全高效地打通。”
“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更是天价,而且要求我们採购他们全套设备,並由他们全程指导,否则不承担任何责任。”
陈志远听得脸色铁青,他知道王工说的是事实,但这种“技不如人”的屈辱感,让他无地自容。
那份国外专家报告,林晓东不仅看懂了翻译过来的中文。
更凭著前世的经验,一眼看穿了报告背后那些冠冕堂皇的技术评估,不过是西方国家对中国技术落后的一次赤裸裸的傲慢与压榨。
他们提出的“全套设备”,有多少是真正的核心技术?又有多少是高价倾销的垃圾?
“也就是说,如果国內不能解决,我们就只能接受天价,或者无限期缓建,是吗?”周明环视眾人,语气带著一丝疲惫,但那疲惫深处,是作为一个国家官员,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深切忧虑。
会议室再次陷入了死寂。只有电风扇发出的嗡嗡声,和几声压抑的咳嗽。
烟雾瀰漫,仿佛將所有人的希望都笼罩在其中。
林晓东紧紧握著手中的笔。
他知道,如果按照眼前的方案走下去,不仅国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未来还会走很多弯路,甚至付出血的教训。
他想起下乡时,乡亲们为了运送物资,不得不在泥泞的山路上肩扛手提,一场大雨就能阻断所有希望。
一条高速公路,一条隧道,对於那个年代的中国,不仅仅是工程,更是民心所向,是国家腾飞的翅膀。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落在王工摊开的那张龙脊岭隧道设计草图上。
他曾是下乡知青,在农村的土地上挥洒过汗水,也曾亲眼见过简陋条件下修筑的山路。
恢復高考后,他凭藉著那股知青特有的韧劲和对知识的渴望,考入了大学,如饥似渴地学习著一切关於工程的知识。
而更重要的是,他脑袋里还装著未来几十年的记忆。
他太清楚这条隧道在未来是如何被攻克的,也太明白眼前这份报告里隱藏著多少傲慢和算计。
他知道,这张图纸的某个角落,隱藏著一个被忽视的关键信息,一个能改变这一切的玄机。
而这个玄机,只有他,一个曾下乡的知青,一个刚毕业的“老三届”大学生,一个来自未来的人,才能看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