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图纸上的玄机
会议室的爭吵声终於平息,那股因预算和技术困境而凝结的沉闷气息,却未曾消散。
人群像潮水般散去,拖沓的脚步声混杂著几声压抑的嘆息,从厚重的木门外渐渐远去。
陈厅长和王工带著满脸的疲惫,被国家计委的周明叫到一边,低沉的交谈声从远处传来,带著几分无奈和沉重。
林晓东坐在角落里,指尖在笔记本粗糙的纸面上轻敲几下,迅速收好自己的文具,目光却不著痕跡地扫过会议桌。
那份关於龙脊岭隧道的勘察报告和设计草图,还孤零零地摊在桌子中央,仿佛一个巨大的问號,悬在每个人的心头,也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胸口。
他知道,这是他唯一的机会。
会议室里很快只剩下他一人,还有几个负责打扫的同事。
他们推著老旧的木质垃圾车,发出吱呀的声响,忙著清理菸灰缸和散落的纸屑。
这种年代感十足的氛围,让林晓东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他曾是下乡知青,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挥洒过汗水,也曾亲眼见过简陋条件下修筑的土路和桥樑。
恢復高考后,他凭藉著那股知青特有的韧劲和对知识的渴望,考入了大学,如饥似渴地学习著一切关於工程的知识。
但更重要的是,他脑袋里还装著未来几十年的记忆,那段记忆储存著无数先进的技术理念、工程案例和经济走向。
此刻,他就是带著这个“资料库”,回到了1982年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林晓东借著整理桌面的名义,慢慢踱到那堆图纸旁。
他拿起那份由德日两国专家联合出具的报告,上面印著密密麻麻的外文,还有一行行翻译过来的中文。
那些晦涩的专业术语,在別人看来或许是高深莫测的壁垒,但在他这个来自未来、亲手参与过无数复杂工程的工程师眼里,却能读出截然不同的信息。
“悲观评估……难以在短时间內安全高效打通……天价设备……”报告里的每一个字,都在刺痛著他的神经。
他前世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西方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垄断和高价倾销。
他们不会把最好的技术拿出来,更不会真心实意地帮助你强大起来。
他们要的,是永远的依赖和利润。这种傲慢与算计,即便隔著几十年的光阴,依然让他感到愤怒。
他想起未来某个国际工程论坛上,一位德国老工程师在酒后吐露的真言。
“我们卖给你们的,永远是八成熟的技术,最好是那种需要我们持续提供耗材和服务的技术。”当时他听了只是付之一笑,如今身临其境,才发现这笑里藏著多少中国工业曾经的辛酸与屈辱。
林晓东的目光落在报告附带的几张地质勘察图上。
这些图纸,在普通人眼里或许只是晦涩的线条和符號,但在他这个曾经在农村摸爬滚打,又在大学里系统学习过工程地质的“老三届”大学生眼里,却能读出截然不同的信息。
他回忆起未来龙脊岭隧道攻克后,国家內部专家组总结的经验教训——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早期勘察对一个隱藏的透水性断裂带判断失误,导致后期施工中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涌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那个断裂带,曾吞噬了无数人力物力,甚至鲜活的生命。
而这份国外报告,对那个断裂带的描述,要么模糊不清,要么轻描淡写,明显是在刻意规避风险或留下后手,为日后可能出现的变故开脱责任。
他將报告轻轻放下,拿起那张王工反覆提及的设计草图。
这张图纸上,標註著隧道的基本走向、设计断面和初步的支护方案。林晓东的视线,锁定了草图上一个不起眼的区域——那是一个位於隧道中段、看似普通的岩层交界处。
按照现有设计,这里採用了常规的支护和排水方案。
但在林晓东的记忆中,这里正是未来涌水最严重、施工难度最大的地方,也是导致数次塌方、延误工期的罪魁祸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