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图纸上的玄机
那段歷史,曾被无数基建人引以为戒,成为教科书上血淋淋的案例。
“新奥法……tbm(隧道掘进机)……超前地质预报……预应力锚杆……”脑海中,无数先进的技术理念和施工工艺涌现。
这些都是未来几十年才成熟的技术,有些甚至在西方也才刚刚起步,远未普及。
如果能將这些理念融入到现在的设计中,不仅能有效解决涌水问题,还能大幅提升施工效率和安全性,甚至能节省下那笔天文数字的预算,让4000万的压缩不再是难题,而是机会。
他甚至能想像出,如果能將tbm这种巨型机械带到这个时代,那將是何等的震撼,又是何等的效率提升!
但他也清楚,tbm的引进和製造,对於目前的中国而言,无疑是空中楼阁。他必须找到一个既先进又符合当前国情的解决方案。
他扫了一眼四周,打扫的同事们正忙著擦拭桌椅,没人注意到他。
他们或许觉得,这个刚从农村回来、又考上大学的年轻人,不过是在装模作样地看些“天书”罢了。
林晓东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钢笔,笔尖犹豫了一下。直接指出问题,会显得突兀。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个有过知青经歷的“老三届”,贸然挑战权威,只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他需要一个巧妙的方式,一个只有真正懂行的人才能领会的提示。
他深吸一口气,笔尖轻轻落在草图上那个被他锁定的、不起眼的岩层交界处。
他没有去修改设计,也没有写下任何文字。他只是用笔尖,在那片区域,轻轻描摹了一个极细微的、几乎不可见的、不规则的弧线。
这个弧线,如同地质图中一种特殊断裂带的简化表示,暗示著复杂的地下水文条件。
紧接著,他又在弧线末端,点了一个小小的、如同墨渍般的黑点。
这个黑点,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往往代表著一种预注浆孔位的建议,用於在开挖前对围岩进行预加固和止水。
这个弧线和黑点,是未来一种针对复杂地质结构进行超前探测和注浆加固的简化符號,一般只在高级別的工程內部交流图纸中才会出现。
普通人只会以为是图纸上不小心沾染的污渍,但对於真正钻研过前沿技术的专家来说,却可能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提示,一个指向深层秘密的钥匙。
做完这一切,林晓东迅速將图纸恢復原样,放回桌子中央。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假装欣赏著窗外的景色。
窗外,是东江省交通厅大院里那几棵高大的梧桐树,秋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著这个国家的困境与希望。
他知道,他已经將一枚小小的种子,埋进了这片充满困境的土壤。
至於这枚种子能否生根发芽,就看那位国家计委的周明局长,是否有足够的敏锐和魄力了。
他相信,像周明这样从京城下来的“少壮派”,绝不会是那种只知道按部就班的官僚,他一定有著超出常人的眼界和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他感到飢肠轆轆,一整天的会议让他耗尽了精力。
但他內心深处,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
他回来了,带著未来的记忆和使命。
龙脊岭的困局,只是他要改变的第一个缩影。
他想起下乡时,乡亲们为了运送物资,不得不在泥泞的山路上肩扛手提,一场大雨就能阻断所有希望。
一条高速公路,一条隧道,对於那个年代的中国,不仅仅是工程,更是民心所向,是国家腾飞的翅膀。
而他,將亲手为这双翅膀,添砖加瓦,铺设通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