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意外的提点
会议结束后的第三天,林晓东被叫到了国家计委交通局周明的办公室。
当那名科员通知他时,林晓东的心里就已经有了预感。
自从那天在会议室里留下那两个细微的符號后,他便一直在等待。
等待周明发现,等待周明追查,等待这个时代,是否能有人看懂他来自未来的“留言”,是否能有人,真正意识到那两个不起眼的弧线和黑点背后,蕴藏著怎样的深意和转机。
周明的办公室不像会议室那样宽大,但收拾得井井有条,一丝不苟。
一张简单的木质办公桌,几把竹椅,墙上掛著一张巨大的中国地图,上面用红蓝铅笔勾画著密密麻麻的线路,那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周明坐在办公桌后,正低头翻阅著什么文件,他戴著一副细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神专注而锐利。
听到开门声,他抬起头,目光落在林晓东身上。
“小林,坐。”周明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语气平静,听不出喜怒,但林晓东能感觉到,这平静之下,隱藏著一股暗流。
林晓东依言坐下,脊背挺得笔直。
他知道,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谈话。这可能是他改变命运,甚至改变国家基建未来走向的关键一步。
他稳住心神,努力让自己表现得像一个普通的、略带拘谨但又充满求知慾的大学毕业生。
周明没有立刻开口,而是將手中的一份文件推到桌前。
那正是那天会议上王工摊开的那张龙脊岭隧道设计草图。
图纸上,林晓东那天悄悄留下的那个极细微的弧线和小黑点,此刻显得格外醒目。
它们就像两个沉默的证人,等待著被解读。
“小林啊,”周明的声音缓缓响起,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这张图纸,你那天看了很久,是吗?”
林晓东心里一动,知道正戏来了。
他面上不动声色,平静地回答:“是的,周局长。我对隧道工程比较感兴趣,所以会议结束后,就多看了几眼。”
“哦?”周明挑了挑眉,眼神中带著一丝玩味,隨即又恢復了严肃。
“你对隧道工程感兴趣?我记得你是第一批恢復高考的大学生,专业是土木工程吧?”
“刚毕业,就能看出这张图纸的门道?”他的语气里,带著一种领导对下属的惯常审视,但林晓东能感觉到,这审视中还掺杂著一丝好奇和不解。
林晓东知道,这是在试探他的深浅。
他保持著谦逊的姿態,语气真诚:“周局长,您过奖了。我只是在大学期间,对隧道工程这块投入了不少精力去研究。”
“而且,我下乡插队那几年,也曾跟著老乡们修过一些简易的山路和引水渠,对实际的地质情况和施工的困难,多少有些感悟。”
“这张图纸,我看了之后,总觉得有些地方……似乎可以再推敲。”他巧妙地將自己的知识来源,一部分归结於大学教育,一部分归结於知青经歷,这既符合他“老三届”的身份,又能解释他对实践的理解。
周明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著他,眼神中闪烁著复杂的光芒。
他拿起图纸,指尖在那两个细微的符號上轻轻摩挲,显然他已经仔细研究过它们。林晓东知道,他需要更具体的东西来打动这位京城来的“少壮派”,让他看到希望,而不是单纯的质疑。
“您看这里,”林晓东伸出手,指了指图纸上那个被他標记的区域,那里是龙脊岭隧道中段,被国外专家报告轻描淡写带过的地方。
“这片岩层交界处,报告上虽然提到了有地下水,但描述得有些模糊。以我粗浅的理解,这里可能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透水性断裂带。”
“如果按现有方案直接开挖,一旦遭遇大规模涌水,不仅会严重延误工期,更可能造成塌方,甚至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林晓东说道。
周明的目光紧紧盯著林晓东指的地方,眼神逐渐变得凝重。
他拿起桌上的铅笔,在那片区域轻轻点了点,然后又翻看了几页勘察报告,眉头越皱越紧。
报告上,关於这个区域的描述確实模糊,用词避重就轻,仿佛刻意掩盖了什么。
周明作为国家计委的官员,对这些“外交辞令”並不陌生,但他从未想过,这种辞令会出现在一份技术报告中,而且可能关係到如此重大的工程风险。
“你的意思是,这里的地质情况比报告上说的更复杂?”周明问道,语气中带上了一丝紧张。
林晓东点点头,肯定地回答:“是的,周局长。我大学毕业论文,恰好做过一个关於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超前预报的研究。”
“根据我所了解的一些国外前沿技术,像这种可能存在的透水性断裂带,在开挖之前,就应该进行更精確的超前地质预报。”
“我们可以通过钻孔、物探等多种手段,提前摸清地下水分布和岩层破碎情况。”
“如果预测有大规模涌水风险,甚至可以在开挖前进行预注浆加固,提前止水,稳固围岩。”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坚定:“这样一来,不仅能大大降低施工风险,提高安全性,还能避免后期处理涌水和塌方所带来的巨大成本和工期延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