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东江省交通厅会议室的气氛,与前日截然不同。

陈志远厅长和王工总工程师都早早到场,他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在会议桌旁的一个位置——那个原本属於记录员的角落,如今却摆放著一张额外的椅子,仿佛在等待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林晓东跟著周明走进会议室时,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

有好奇的,有审视的,也有带著几分不屑和疑惑的。

他知道,自己这个“老三届”的大学毕业生,一个刚分配到设计院的年轻人,能出现在这个级別的会议上,本身就是一件反常的事情。

但他心里清楚,这份反常,正是他带来转机的开始。

周明没有理会眾人的目光,他径直走到主位旁,示意林晓东坐在那张特意准备的椅子上。

陈志远和王工对视一眼,虽然有些不解,但周明作为国家计委的官员,其权威不容置疑。

会议很快开始。

周明开门见山地说道:“各位,今天我们重开这个会议,是为了重新审视龙脊岭隧道项目。”

“前天的討论,大家都很清楚项目的困境。”

“但经过这几天的思考,以及与设计院林晓东同志的初步交流,我个人认为,我们在技术路线上,可能存在一些可以优化,甚至需要重新考量的地方。”

他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便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林晓东?一个刚毕业的小年轻,能有什么“优化”和“考量”?

王工的眉头也微微皱起,他虽然对林晓东的某些见解感到惊讶,但要说一个刚出校门的毛头小子能推翻他几十年的经验,他心里还是存疑的。

“周局长,恕我直言,”一名五十多岁、资歷颇深的省交通厅副厅长开口了,他看向林晓东的眼神带著明显的审视。

“龙脊岭隧道项目的难度,我们这些老同志都心知肚明。”

“国外专家都给出了悲观结论,王工也提出了最稳妥的方案。”

“现在突然要一个年轻人来『优化』,这会不会……太草率了些?”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资歷和经验的强调,以及对“冒进”的担忧。

周明没有直接回应,而是转向林晓东:“小林,你把你的想法,向各位同志们匯报一下吧。”

林晓东站起身,面对著一道道审视的目光,他没有丝毫怯场。他深吸一口气,开始了他的匯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叫林晓东,是设计院的实习生。”

“关於龙脊岭隧道项目,我斗胆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他没有直接拋出那些超前的技术名词,而是从大家最关心的成本和风险入手。

“首先,我们目前的预算缺口是4000万,而国外专家给出的天价方案,更是让我们望而却步。“

“我认为,这笔费用並非无法压缩,甚至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施工。”

他的话让不少人露出疑惑的神情。周明则做了个手势,示意大家安静。

林晓东走到会议桌前,拿起王工摊开的那张设计草图,指著自己那天留下的那个细微弧线和黑点.

“在座的各位专家,都对龙脊岭的地质情况了如指掌。“

“国外报告中,对隧道中段这片岩层交界处的描述,虽然提到了地下水,但用词颇为模糊。“

“我个人判断,这里极有可能存在一个规模不小的透水性断裂带。“

“如果按现有方案直接开挖,一旦遭遇大规模涌水,不仅会严重延误工期,甚至可能造成大面积塌方,威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

“而后期处理这些事故,所耗费的资金和时间,將远超现在的4000万缺口。”

他的话让王工的脸色变了。

王工那天在会议室里,也只是觉得林晓东的標记有些奇怪,但並未深究。

此刻听林晓东如此清晰地指出,並结合他自己几十年的经验,他心里猛地一沉。

这个断裂带,他们不是不知道,但勘察深度和手段有限,无法给出確切的评估,只能在设计中“保守处理”。

而林晓东说得如此篤定,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

“林晓东同志,你凭什么如此判断?”王工忍不住问道,语气中带著一丝老专家的质疑和不服。

林晓东转头看向王工,眼神诚恳:“王工,您是我的前辈,您的经验是我们宝贵的財富。”

“我之所以敢如此判断,是基於我在大学期间对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工程的深入研究,以及阅读了一些国外最新的专业文献。”

“在这些文献中,针对类似地质情况,已经发展出了一套超前地质预报体系。”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自信:“所谓超前地质预报,就是指在隧道开挖之前,通过钻孔、物探、超前水平钻等多种手段,提前摸清掌子面前方的地质和水文条件,做到『未挖先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