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京城初遇与挑战
绿皮火车哐当哐当的节奏,像一首单调而漫长的催眠曲,载著林晓东驶向了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bj。车窗外,华北平原的景致一览无余,收割后的田野显得空旷而辽阔。林晓东的心情,也如同这片土地,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一丝未知的茫然。他攥著那张由东江省交通厅开出的介绍信,纸张的边缘已经被手心的汗水浸得有些发软。
父母和弟弟在站台送別时的场景,还歷歷在目。母亲王秀琴塞给他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里面是煮好的鸡蛋和几件新做的內衣,嘴里反覆叮嘱著“到了bj要好好吃饭,別冻著”。父亲林国强则只是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那句“好好干,別给咱家丟人”,比任何话语都更有分量。
他知道,他承载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理想,更是整个家庭的希望。这份希望,沉甸甸的,压在他的心头,也化作了他前进的动力。
下了火车,bj站那宏伟的苏式建筑和川流不息的人潮,让他瞬间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巨大与厚重。空气中瀰漫著一股混合著煤烟和北方尘土的味道,与东江的湿润截然不同。按照周明给的地址,他辗转搭乘公交车,终於来到了那座在新闻里见过无数次的,象徵著国家计划中枢的大楼前。
国家计划委员会。
门口站岗的卫兵,庄严肃穆。林晓东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著装,將那份介绍信递了过去。经过一番核实和登记,他终於被放行。
大楼內部的走廊又长又静,脚步声都能激起迴响。墙壁上掛著一些宣传画,內容都是关於“四个现代化”和“大干快上”的。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行色匆匆,脸上带著一种不苟言笑的严肃。林晓东感觉自己像是闯入了一个高速运转的精密仪器中的一颗小齿轮,渺小而又紧张。
周明的办公室在三楼。当林晓东敲门进入时,周明正和一位头髮白、戴著深度眼镜的老者在討论著什么。
“周局长。”林晓东恭敬地喊了一声。
“哦,晓东,你来了!来得正好。”周明看到他,脸上露出了笑容,那笑容冲淡了周遭的严肃气氛。他站起身,向林晓东介绍道:“这位是咱们计委交通局的总工程师,钱学敏,钱工。以后你就在钱工手下工作。”
他又转向钱学敏:“钱工,这就是我跟您提过的那个年轻人,林晓东。在龙脊岭隧道项目上,他可是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新思路。”
钱学敏抬起头,透过厚厚的镜片审视著林晓东。他的目光很平静,但林晓东能感觉到那平静背后,是一种资深专家对后辈的审度和考量。
“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钱学敏的声音不高,但中气十足,“不过,在计委,光有想法可不够。我们这里,每一个决策,每一个数据,都关係到国家数以亿计的投资,关係到成千上万人的辛劳。容不得半点想当然。”
林晓东听出了话里的敲打之意,他立刻站直身体,谦逊地回答:“钱工您说的是,我一定多听多看多学,踏踏实实地工作。”
周明笑了笑,打圆场道:“好了,钱工,晓东刚来,以后有的是时间让你考验他。我先带他去见见攻关小组的其他人。”
所谓的“龙脊岭隧道项目攻关小组”,是周明力主成立的,专门负责解决龙脊岭隧道的技术难题和引进方案。办公室不大,几张办公桌拼在一起,上面堆满了图纸和文件。林晓东走进去时,里面正有几个人在激烈地討论著。
“我认为瑞士那家公司的盾构机技术更成熟,虽然贵,但可靠性高。”
“不行,他们的技术封锁太严密,我们根本拿不到核心图纸,买回来就是个黑匣子,以后维护都得看他们脸色!”
“那德国的方案呢?他们不是更愿意技术转让吗?”
“转让?他们所谓的转让,就是卖给我们一堆八十年代初的淘汰技术,真正的核心,人家捂得比谁都紧!”
討论声因为周明的到来而停止。林晓东的目光被角落里一个身影吸引。那是一个年轻的女人,大约二十四五岁的年纪,梳著利落的短髮,穿著一身乾净的蓝色工作服。她没有参与討论,只是低头专注地看著一份外文资料,眉头微蹙,仿佛周遭的喧囂都与她无关。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新来的同志,林晓东,从东江省交通厅设计院调来的。”周明拍了拍手,將眾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林晓东,有好奇,但更多的是审视。一个从地方设计院调来的年轻人,直接进入国家计委的项目攻关小组,这在他们看来,无异於“空降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